还原一个被误读了千年的李白(3)
李白曾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自嘲:“学剑翻自哂,为文竟何成?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这个自我评价在周白之白看来,“剑非万人敌”属实,“文窃四海声”却实属过谦。李白在当时就已闻名天下,相当于现在的流量明星,不过,他的流量显然是当之无愧的。
魏颢是李白的超级粉丝,打听到李白在哪里,他就追到哪里,走了小半个中国,才终于在江南见到李白。相见后,二人相谈甚为投机。魏颢平生自负,别人都觉得他狂,但在李白这里,魏颢的人生受到了治愈。看到李白在江湖上漂泊多年,一直无法实现理想,魏颢颇为心疼,写下了“君游早晚还,勿久风尘间”的诗句。
唐朝诗人任华,同魏颢一样,也是一名千里追寻李白的粉丝,但遗憾的是,他好像终生没能如愿,与李白只是“神交”。任华在《寄李白》一诗中,称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这句话让周白之白动容。任华大概只能通过民间传说和流传的诗词来了解李白,却给出了这样一个准确的评价。
著名的“诗圣”杜甫,也是李白的粉丝。李白既是让他崇拜的偶像,也是一个让他心疼的朋友。杜甫一生留下十几首与李白有关的诗作,周白之白介绍了其中的《梦李白》。“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这首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表达了杜甫对李白的担忧与祝福。
“出走半生,仍是少年”——李白做到了
有句网络流行语,“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周白之白说,这句话用在李白身上很贴切。少年的李白敏感,老年的李白仍然敏感;少年的李白狂傲,老年的李白仍然狂傲;少年的李白天真,老年的李白仍然天真。他这一生就没有变过。
李白在二十岁时作《大鹏赋》,自比为大鹏,“尔其雄姿壮观,坱轧河汉。上摩苍苍,下覆漫漫。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旁叹。缤纷乎八荒之间,掩映乎四海之半。”周白之白认为,二十岁的人吹牛很正常,李白的独特之处在于,经过了四十年的风霜雨雪,他对自己的理想没有丝毫的怀疑,在六十岁所作的《赠崔咨议》一诗中,以“天马”自喻,写下了这样的诗句:“绿骥本天马,素非伏枥驹”。六十二岁时,李白在死亡前夕写下《临路歌》。诗作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开头。李白承认自己这一生没有飞起来,但他仍然自认为是“大鹏”。
真实的李白一如你我的普通人
在周白之白看来,真实的李白,就是一个与你我无异的肉身凡人。我们与李白最大的共性在于:我们都在时光中漂流,我们的行动被时代左右。只是有时候,我们并不自知。
李白一直以为自己最渴望的是成就一番大业,其实这是那个时代的潮流。周白之白介绍,在盛唐,人们把读书科举、建功立业,作为人生第一追求。古代人重视传宗接代,一般结婚很早,但在盛唐时期,很多人为了与门第更高的女子攀亲而晚婚,甚至到四五十岁仍然不娶。为了得到社会阶层的晋升,传宗接代这件头等大事都可以让步。
李白二十多岁时游历天下,娶了一个爱慕自己的十八岁的姑娘,二人隐居在司马相如笔下最美丽的地方——云梦泽附近的安陆桃花山,一切都非常美妙。但是,这么美好生活中的李白,被硬生生地拽了出来,到了长安,开始了一生的坎坷。“是什么力量把他从美满的婚姻生活中推出来的?”周白之白说,“李白认为是他心中的雄心壮志,我认为更可能是时代的雄心壮志,是时代的空气把李白吹到了长安,使他没法做一个幸福的隐居者或自得其乐的艺术家。”
互动环节
讲座的最后照例是互动环节。会员们纷纷在视频会议的聊天框中发问,周白之白逐一解答。
问:李白经常说他没有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但是他的诗词中少有从政能力的体现,是否做公务员真的不适合他?
答: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李白不是不适合做公务员,他是不适合职场,不是一个上班族。上班族,在管理中叫人力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服从生产的组织安排,是团队的一员。而艺术家,那是另外一个行当,既要有天赋,又要有能够把自己的个性、心灵肆意敞开挥洒的空间,需要宽松的创作环境。李白就是这么一个艺术家体质。《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台词:有些鸟是关不住的。李白就是关不住的。如果我是老板,我不会招李白这样的人,不是他不好,而是他很难管理。对于一个管理者,可控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