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召旭:古典音乐高冷?其实没有那么难懂(3)_中国教育导报网
当前位置:主页 > 综合 > 正文

段召旭:古典音乐高冷?其实没有那么难懂(3)

2020-10-30 14:23作者:采集侠

  很多人不听古典音乐,是觉得门槛太高,认为听古典乐前先要了解这些古典音乐家,甚至要了解乐理知识,需要正襟危坐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欣赏,其后果就是往往一首都没听完,就已经昏昏欲睡了。

  段老师认为,听古典音乐完全不用给自己设置“门槛”,就像听流行乐一样,也不用非要了解词曲作者、了解乐理知识。段老师的建议就是,尽管“听”好了,“怎么欣赏都可以”,“你甚至可以把古典乐设为背景音乐,无需特意去听,而且不用听整个乐章,自己喜欢哪部分就多听好了,不用记这是贝多芬的什么乐章,那是李斯特的什么曲目,不需要知道何为C大调或a小调,就纯粹地去享受,不要抱有任何的负担。欣赏古典乐时你不用想作曲家在表现什么,眼前应该出现什么画面。欣赏音乐没有标准答案,自己脑补画面和情节,彼此想得不一样非常正常,因为每个人的想象力是不同的。”

  在段老师看来,这样欣赏下来,古典乐或许就不再那么让你觉得“遥不可及”了。等到对古典乐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希望获取更多知识,此时再去进一步了解,就会觉得很快乐,也更能理解作曲家创作的初衷。所以,欣赏古典音乐的第一步,就是多听,听得多了,就能感受到美,感受到里面的情绪。

  段老师说他小时候除了在钢琴键盘上接触西方古典音乐家,对于其人其事多是通过一些普及读物了解的。那些读物的作者大概都有一种“生活充满苦难的人才堪称伟大”的主导思想,因此极尽笔墨去描写作曲家要么在穷困潦倒中坚持创作(如舒伯特、莫扎特、贝多芬),要么与病魔不屈不挠地斗争(如耳聋的贝多芬、双目失明的巴赫和亨德尔、患有肺结核的肖邦、患有精神病的舒曼),这些大师在自身朝不保夕和患病的境遇中还不忘悲天悯人、关怀世人(如纯属杜撰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来历的故事)。很多大师都英年早逝(如31岁去世的舒伯特、35岁去世的莫扎特、38岁去世的门德尔松、39岁去世的肖邦、46岁去世的舒曼),还有很多大师终身未婚(如舒伯特、贝多芬、李斯特、肖邦)。以至于段老师说自己幼小的心灵中甚至建立起了“穷、早死、独身”是伟大作曲家标配的概念。

  然而,当他阅读了更多作曲家书信集、作曲家自述等一手资料后,惊讶地发现:不仅有很多大作曲家结了婚、没有早逝,而且实际上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等人也根本没有那么穷,莫扎特和贝多芬甚至还可以说收入不菲。此外,在形象方面,作曲家们也完全不是普及读物中所塑造的那么不食人间烟火。原来他们也会为了稿酬与出版商讨价还价,;原来他们也追求生活品质而非“安贫乐道的苦行僧”(比如贝多芬,他煮的每颗咖啡豆都要自己精挑细选);原来他们也会对同行毒舌、对竞争对手冷嘲热讽……最重要的是,“在了解了这些之后,非但没有影响这些作曲家在我心中的伟大形象,反而让我在演奏或欣赏他们的作品时,感觉更为亲切,觉得这些作曲家更加可爱了。”

  也因此,段老师认为,欣赏古典音乐,要体会到作曲家的真实性情,而不是去背诵他们的生卒年月、古典派还是浪漫派。熟记大量的古典音乐知识,却无法真正体会作品,无法体会作曲家的内心,这种古典音乐爱好者是令人遗憾的。

  将古典音乐作为职业和作为爱好是不同的。段老师笑说,作为职业的古典音乐人,他们在生活中并不是像爱好者那样,每天凭着心情练习曲目,高兴时弹欢快的,不高兴时弹悲伤的,“我们通常是有任务的练习,就像上学时有老师布置作业,现在则是为音乐会准备曲目,会有各种搭配,根据某个主题设计某个曲目,需要花时间反复练。”

  当然,严格枯燥的训练,并不意味着就无趣。真正职业的演奏家,都是对古典音乐热爱了一辈子,越往里钻研越觉得有意思、有兴趣的。段老师认为,“把作曲家的某一作品弹到一千遍,作曲家就会现身和你聊一会儿”的说法,不完全是一个玩笑,“作为一个有着多年练琴和演奏经验的人,我可以肯定:在充分弹熟一首作品的过程中,作曲家隐藏在音符背后的情感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你从中感受到的作曲家的性情和人格,常常是更为直接的,并且可能与生活中的他们不尽相同。”

  文/本报记者 张嘉 供图/兮兮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