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召旭:古典音乐高冷?其实没有那么难懂(2)
流行音乐为什么容易流行,为什么很“带感”?段老师在现场播放了几首乐曲,他先播放一版流行音乐,再播放一版古典音乐,有趣的是这两版音乐很有渊源,例如段老师播放的S.H.E的《不想长大》,就采用了莫扎特著名的第40号交响曲中最为人熟知的旋律。
第40号交响曲 ,又称《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是莫扎特最后的三首交响曲之一[降E大调(K.543)、g小调(K.550)、C大调“朱庇特”(K.551)],都是在1788年夏天,只用了六个星期一气呵成的,是莫扎特交响曲的三大杰作。
事实上,现在的很多流行音乐中都会使用古典元素,甚至直接引用古典音乐的片段,那么为什么古典乐的片段在变成流行乐后,相同的旋律就立刻有了不同的审美感受,变得“带感”了呢,段老师揭秘说,“其实特别简单,原因就是流行乐里加了鼓点,非常明确的鼓点。”
段老师表示,“流行音乐要用最快的速度打动人,所以会采用节奏感强的鼓点,而且在听觉上会考虑人耳最能接受的音区和力度,著名的《施特劳斯圆舞曲》为什么会被更多人接受,就是因为它的节奏鲜明,可以说节奏鲜明是流行的前提条件,不管多复杂的音乐,哪怕是《马勒交响曲》,你给它加上节奏加上鼓点,都会立刻带感起来。”
在段老师看来,节奏其实是一个人很初级的音乐感知能力,“也就是说刚出生,人就具备了这一能力,流行乐迎合人的听觉能力,而不是去提升你的听觉能力。但是,古典乐的历代作曲家,都在探索听觉的可能性。对于一般人来说,过高音区和过强音量乍一听到并不适应,所以流行音乐不会考虑这一区域,会把音量和音区限制在人耳生来即适应的范围,所以我们对比着听过古典乐和流行乐后,就会觉得流行乐表现什么情感时好像都淡淡的,因为它的音区和力度是在有限范围,让人快速被打动。而古典音乐家则探求的是听觉审美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们开车或在家听流行乐时,不用调音量,但是听交响乐时,有时音量突然变小,你要调大,有时又突然变大,会把你吓得立刻想调低音量。但音乐形态的不同,它们的层次和深度、力度也不同。”
古典音乐表达的感情更丰富
问及哪种音乐表达感情更丰富,更直接?很多人大概会回答是流行乐,觉得古典乐是死板的过时的。但段老师说:“这里有误区。流行乐比古典乐好懂,但并不比古典乐表达感情更丰富。古典乐是纯音乐,没有歌词,甚至有的都没标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感就弱。歌词不是音乐手段,而是文学手段,例如很多流行乐有国语版、粤语版、英文版、日文版等不同版本,歌词也是不同的。事实上流行乐表达的情感并不丰富,大部分表达的是爱情,而且是不太顺利的爱情,相对于古典乐,人们更容易接受流行乐,是因为它的音乐形态相对简单,好理解。”
段老师在现场又以对比的方式播放了很多曲子,例如同样是表现悲伤,流行乐和古典乐是怎样的形态;同样表现失恋时,流行乐和古典乐又是怎样的风格。虽然没有歌词,但是显而易见,古典乐的情绪表达更为丰富,更为饱满,张力更强,强度更大。
而这种效果,无疑与两者的音乐表达不同有关。段老师讲述说,古典乐中有很多描绘性的音响,并不是死板的音乐形态。就音乐形态而言,古典乐更丰富些,流行乐则简单一些,在情感表达上也如此。“正如之前所说,流行乐中大量歌曲的主题是不顺利的爱情,最爱听的是谈恋爱的人群。但也有很多人,在结婚生子后,在爱情没有波澜的时候,就不爱听歌了,因为流行乐的情感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不能让他有所感触了。而看透爱情或者说没有爱情追求的人,不代表没有情感需求、审美需求,所以,我强烈建议他们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里可以感受到的情感共鸣是非常丰富的。”
听古典音乐,怎么欣赏都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