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洞察欧亚东部大陆人群历史(2)
此外,古北西伯利亚人群显示与来自贝加尔湖地区的北欧亚人群(2.4万年前的Mal'ta个体和1.7万年前的Afontova Gora 2、3个体)有最紧密的遗传联系,可以说北欧亚人群就是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的后裔。而北欧亚人群与美洲原住民也有着紧密的遗传联系,美洲原住民的祖先人群正是该后裔人群与东亚人群的基因混合人群。这些结果表明,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的祖源成分曾广泛分布在西伯利亚的古代人群之中,并随着部分后裔人群的迁徙扩散到北美洲,大约在1.4-3.6万年前与分批迁徙到这里的东亚人群不断发生融合,形成美洲原住民的远古祖先;同时部分后裔人群在西伯利亚与分批迁徙而来的两支古东亚人群混杂而居,并发生基因交流以形成后期人群。
这些不同的人群及其祖源成分,突显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欧亚东部大陆人群的多样性,以及该时期人群迁徙与融合历史的复杂性。
2、新石器时代的欧亚东部大陆有过哪些现代人群?
新石器时代,欧亚大陆东部也存在着各种有着不同遗传特征的祖先人群,主要包括古西伯利亚人群、东亚古北方人群、东亚古南方人群、两种不同的古老的亚洲人群及青藏高原人群等,他们的迁徙与融合使欧亚东部人群的遗传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并对后期人群产生遗传影响。古DNA证据让我们得以追踪这些人群的遗传演变与基因传承。
俄罗斯远东Kolyma1个体所代表的古西伯利亚人群
古西伯利亚人群以俄罗斯远东地区杜凡尼亚尔遗址9800年前的Kolyma1个体为代表,主要含有亚洲人群成分。
古西伯利亚人群的形成与美国原住民相似,其祖先人群也是同时携有东亚人群祖源成分和古北西伯利亚人群祖源成分的混合人群,但不同的是其东亚人群祖源成分的影响更为显著。在西伯利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标志就是亚洲人群成分的流入,而这些成分正是导致西伯利亚人群自9800年以来发生遗传变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亚古北方人群
东亚古北方人群以新石器时代早期东亚北部的人类样本为代表,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鬼门洞7700年前的6个个体,中国北方黄河流域下游山东省9500—7400年前的6个个体,以及西伯利亚南部贝加尔湖地区7100—6300年前的15个个体。这些个体形成一个支系,显示与古代和现今的东亚北方人群有最近的遗传联系。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鬼门洞地区人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有着非常高的遗传连续性,并没有发生重大的人群更替。相比之下,贝加尔湖地区却发生了人群的替代,即旧石器时代晚期携有古西伯利亚人群相关成分的狩猎采集人群被新石器时代早期携有东亚古北方人群成分的新西伯利亚人群所大量替代。这些结果表明,东亚古北方人群成分曾广泛分布在东亚北部地区,且向北扩散至西伯利亚。
东亚古南方人群
东亚古南方人群以中国南方福建省8400年前的奇和洞个体和台湾海峡8300—7500年前的亮岛个体为代表。东亚古南方人群成分与东亚古北方人群成分截然不同,研究表明东亚南北方人群至少在9500已经发生分化,而自新石器时代早期以来随着人群的迁徙流动开始发生融合。后期,古南方人群成分在4600—4200年前的福建人群中仍持续存在并占据较高比例,直到如今在东亚大陆的大部分人群里仅占有较小比例,而对现今南岛语系人群及部分东南亚人群显示有重要的遗传贡献。
两种不同的古老的亚洲人群
新石器时代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古老的亚洲人群。
第一种古老的亚洲人群以和平文化相关的狩猎采集人群(8000年前的La368个体和4300年的Ma911个体)为代表,他们与现今安达曼群岛的翁奇人同属于东南亚人群的“第一层”祖先人群。这种古老的亚洲人群与欧亚东部的其他人群有非常大的遗传差异(同田园洞人和欧亚东部的其他人群之间的差异程度相似),和现今大多数东亚人群没有遗传联系。
第二种古老的亚洲人群以日本绳纹文化相关的晚期人群(3800—2500年前的Jōmon个体)为代表,这种人群同样与古代和现今东亚人群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分离了。这些绳纹文化相关人群较之田园洞人和第一种古老的亚洲人群来说,与东亚古北方人群和古南方人群有更近的遗传联系,但是该人群与东亚南北方人群的分离时间很可能要早于与美洲原住民分离的时间。
青藏高原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