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丹心写国魂!这个展,值得一看!

  • 我要分享:

  鄞响客户端 记者 吴海霞 摄影 林银海 通讯员 杜元波 陈磊

  “真正具有时代风貌,能代表一代书风者,则必须是在形式上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的,又能经受社会检验、历史鉴定的。”——沙孟海

  28日上午,“碧血丹心:纪念沙孟海诞辰120周年”之“沙孟海书法篆刻艺术大展暨学术文献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沙孟海,宁波鄞州塘溪人,早年潜心治学,转益多师,在史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卓有建树,继而又致力于书学、印学的研究与实践,成为20世纪书坛泰斗,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曾历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图为展览会现场。

图为展览会现场。

  这场集艺术性、思想性、学术性于一炉的盛大展览,全面地呈现了这样一代巨匠: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作为书法家和篆刻家是新时代民族艺术的一座高峰;作为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开启者和奠基人之一,在书法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作为一社之长,为西泠印社的发展确立了核心目标;作为浙江文博事业的开拓者之一,负责全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为多件重量级文物入藏浙博积极奔走;作为引领浙江书法近40年的关键性人物,他还培养了一批当今中国书坛的中坚力量,对当代书坛和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视觉盛宴里的“碧血丹心”

  中国美术馆一楼,开幕式现场,大幅展板后面的大门开启。沙老半身雕像,后面是他那句为家乡人民熟悉的经典手书:“我爱祖国各地各乡,更多爱所生长的故乡。”显示出独特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图为展览会现场。

图为展览会现场。

  一整面气势宏大的红底的作品墙,正中是沙老的恢宏巨制《龙》。弧形的两翼,草书的《曹操诗卷》和《辛弃疾词卷》,各自占满半边墙,浩大的体量,普通镜头难以完整体现全貌。

  展览共分“翰墨千秋”、“金石永寿”、“积健为雄”、“百年树人”四个部分,共展出来自浙江省博物馆、沙孟海书学院、西泠印社、中国美术学院、天一阁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沙孟海书法篆刻作品手稿和文献300余件,全面展示沙孟海先生在学术研究、考古文博、书法篆刻创作以及高等书法教育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规模宏大。

图为展览会现场。

图为展览会现场。

  从《龙》字墙绕过去,一直往里走,一个古雅而时尚的篆刻作品展厅出现眼前,正中的一面墙上,摘自沙老《沙邨印话》书法之中,一个硕大醒目的方印,为“凿山骨”三字。另几面墙上是放大了篆刻作品,朱白相间的印文,黑底白字的边款,衬着白底与红墙,属于中国文化特有的美。展厅里布满了具有现代审美的玻璃立柜,里面亦是一件件篆刻珍品。

  从篆刻厅往书法厅走,就绕到了写有“龙”字的作品墙的背面。这个展区同样需要以崇敬的心,缓慢而行,边走边看,边走边品,边走边思。左边是狭长而弧形的沙老艺术年表墙,4个篇章,是他从1900年到1992年漫长而浩瀚一生的生命坐标的记录,各个人生阶段分别以“笃信好学,文质相济”;“忍辱负重,心系家国”;“筚路蓝缕,积健为雄”;“挥斥八级、浩气浮云”来命名。

  而右手边,那一幅“百年树人”的手书,那一幅幅和弟子在一起,以及在书法课堂上的老照片,揭示了作为教育家的沙孟海,展柜里还有他的各种课徒稿及关于书法教育的文献。

图为展览会现场。

图为展览会现场。

  看着两边的展览,缓缓而行,穿越过沙老的近百年光阴的长廊,亲近他作为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的热忱。

  两个书法艺术的展区,依然是给人强大冲击力和高品位艺术欣赏的视觉盛宴。毛泽东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气势磅礴的字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榜书作为沙老书法艺术的特色,他给西泠印社、灵隐寺大雄宝殿、黄山等地的题词,配着这些地标的巨幅照片,带来时空穿越的感觉。

  在文献厅,着重展现沙孟海的文博工作与文史研究,有他的各类学术手稿,是他作为学问家的真知灼见和文博工作负责人的使命担当。

  为民族艺术树立了高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