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三大国家级“非遗”再出发:动态传承“活”在当下

  • 我要分享:

  中新网重庆11月26日电 题:重庆荣昌三大国家级“非遗”再出发:动态传承“活”在当下

  中新网记者 韩璐

  重庆市荣昌区地处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上,是成渝合作的“桥头堡”。荣昌取自“繁荣昌盛”之意,雅称“海棠香国”,是一座拥有1262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荣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的荣昌夏布织造技艺,被誉为纺织品的“活化石”。始于宋代的荣昌折扇,也叫“巴蜀扇”,与江苏苏州的绢绸扇、浙江杭州的书画扇共誉为“中国三大名扇”。有800年生产历史的荣昌陶器和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  

  在今年荣昌区举行的一场网络直播带货中,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就当起了主播,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夏布、荣昌陶、荣昌折扇“代言”。网络销售为荣昌的“非遗”打开了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荣昌的非遗传承人们眼中,“非遗”不应该活在过去,也需要通过动态传承,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活”得长久。

  夏布是以中国特有的纺织农作物苎麻为原料生产的手工纺织品,具有挺括、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制作流程十分复杂而考究,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中国国宝”。

  过去,夏布以坯布出口为主,附加值低,虽然每年从日韩市场就获得数亿元销售收入,但行情不好的时候利润尚不足千万元。

  “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夏布出口受到影响。但中国国内对生态、健康产品消费增加。荣昌的夏布企业抓住机遇,开发家居、文创等夏布终端消费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现在夏布出口量下降了,但利润率大幅提高了。”荣昌区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在荣昌天运夏布会馆上下两层楼的陈列大厅里看到,这里不仅展示着用夏布制作的茶席、茶杯垫、折扇、屏风等工艺品,还有袜子、围巾、衬衣、睡衣等传统服饰。

  “现在我们还研发了被套、床单、蚊帐等床上用品。展示的夏布产品售价在几十元人民币到几千元。”荣昌夏布织造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琳沁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的业务主要是组织村民种植苎麻,再把苎麻皮加工成坯布卖到日本和韩国等地。

  “粗加工产品主要是靠量取胜,本身价格不高”。马琳沁说,几年前,公司开始转型,根据海外客户的设计把坯布加工成各种夏布产品后再出口。之后,公司又开始自建设计团队,开发适合国内用户的产品。

  疫情发生以来,海外市场销量锐减。为了应对危机,马琳沁带着团队加大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我们今年推出的新产品,除了夏布袜子,还有针对疫情能用的夏布口罩。夏布口罩解决了传统无纺布口罩透气性差、容易导致皮肤过敏等问题。”马琳沁说,口罩推出后市场反应很好,已经收到了部分订单。

  荣昌最大规模的夏布企业——加合夏布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黄秀英告诉记者,在疫情中等待国际市场回暖会非常被动,出路是主动出击,调整产品线,针对国内市场做开发。

  为了让荣昌夏布走进更多普通民众家庭,黄秀英带着团队确立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即生产手工布和机织布两个产品系列。手工部生产高端工艺品,机织布主要生产服装、床上用品等量大面广的日用纺织品。黄秀英估计,今年国内市场销售占比将从往年的两成提高到五成以上。

  师承国家级折扇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陈子福的李开军,在荣昌经营一家折扇店。作为荣昌折扇的推广者,他认为荣昌折扇与夏布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今这个社会环境中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工艺要求高,市场需求有限,投入与回收不成正比。

  李开军告诉记者,荣昌折扇要想焕发新生,得到年轻一代的消费者认可,必须推出实用性以外的特点。“将折扇和夏布相结合,或许能改善这两项国家级非遗所处的困境。”

  李开军尝试用夏布来做折扇的扇面,在夏布扇面上进行作画,并将夏布扇定位为“精益求精”的工艺品。“现在,荣昌折扇在扇骨雕刻、烫花、扇面打磨、绘画等工艺上精益求精,消费人群也逐渐年轻化。”李开军说。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