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儿文学作家刘一达《典故北京》新书发布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11月23日电 (记者 高凯)“说古道今:典故北京说典故——著名作家刘一达《典故北京》新书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著名京味儿文学作家、《典故北京》作者刘一达,著名演播艺术家艾宝良,以及著名作家萨苏,围绕老北京的陈年往事和典故人文展开了深入且有趣的对谈。本次活动由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奕丹主持。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1980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京味儿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随笔集、纪实文学、话剧剧本、电视剧本等八十多部,约两千万字,获得过各种新闻奖和文学奖五十多项。其京味儿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已成为京味儿文化的标志性作家。2016年,编剧话剧《玩家》,在北京人艺连演几十场。2017年,成为京味儿小说语言非遗传承人。2018年,出版十二卷《刘一达京味儿长篇小说集》。

著名作家刘一达《典故北京》新书发布。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著名作家刘一达《典故北京》新书发布。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供图

  《典故北京》是刘一达积二十多年心血采访创作的有关北京人文历史的最新散文集。全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引经据典”42篇;下篇“谈天说地”11篇。

  谈典故其实就是讲古话旧。对于新、老北京人,北京到处都有古代文化的遗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习焉不察地使用着一些其实很有来历的说法,却少有人往深里探究,想深究的人往往也无从下手。《典故北京》探寻老北京“三山五顶”“五大镇物”,趣说造办处与“燕京八绝”;解密老北京“四大凶宅”“八大胡同”,回溯京城牌匾逸事、镖局往事。海淀当年叫“海店”?丰台为什么叫丰台?桑皂杜梨槐,不进阴阳宅?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推出午门斩首”是讹传?“东富西贵,北贫南贱”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

  作者以地道的京味儿语言,钩沉数百年掌故人文,漫谈老北京文化遗存,既有历史色泽,更有生活气息。新旧交替时代变迁下的感悟与反思深藏其间,为读者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存照。

  著名演播艺术家艾宝良是刘一达的老朋友,曾演播多部刘一达的京味儿作品,他评价刘一达的作品“每句话都很精到、讲究,属于那种既能看又能读的”。谈及作品内容,艾宝良认为,刘一达的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人物的,多数写的是市民阶层,虽然是小人物,却都有北京人的风骨,外表很客气、很谦虚,内里却很倔强。另一类则是写北京典故的,比如这本《典故北京》,“刘一达写景、写典故,他能写出情来。这个要命,他不是简单的罗列,他能把你的眼泪写出来,这就是功底。”发布会现场,艾宝良还深情朗读了《典故北京》中的《东富西贵,北贫南贱》一文,并坦言,希望有机会能尽己所能,多朗读、多演播刘一达的作品。

  作为一个曾旅居国外多年的老北京人,萨苏说,刘一达老师的书能够给我们一种情感上的慰藉,读完他的书,再走进北京的街道,会发现北京的韵味不在某个石头狮子里,也不在某个城门楼子里,它是一个整体,每个人都会喜欢它。这部《典故北京》写了这么多老北京的典故和故事,给人的一个感觉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有希望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东方的传统文化从来就不是现代化的敌人,如果能合理运用,它其实能给予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许多帮助。“我们看到很多人在北京奔,眼神永远在眼睛外面,那其实是你的灵魂没有回到你的身体里。当你看到刘老师这些书的时候,或者听到艾老师抑扬顿挫地把北京讲给你的时候,你或许会感觉到心一下子落了地,这块土地忽然有了灵魂,这时候北京才属于你。”

  谈及创作缘起,刘一达坦言写作对于他来说就像生活的一部分,自己16岁就到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在《北京晚报》做了24年记者,接触了很多北京人,也有机会采访很多北京人,有了这些经历,知道的事就会特别多,如果不写出来觉得可惜。

  当被问起《典故北京》的创作体会,他说,《典故北京》说的是北京的事、北京的传说,里面写的很多都是北京人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事。这本书上篇为“引经据典”,下篇为“谈天说地”,“引经据典”必须要把史料弄清楚,如《东四西单鼓楼前》一文,东四为什么当年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这些都得查资料,找到真正的原因。而“谈天说地”主要以民间传说为主,包括潭柘寺的“神锅”之谜、“八大胡同”那些事儿等等,这些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含着历代北京人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精神世界,它也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希望读者朋友能够从中感受到北京文化的博大精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