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1日电 (李京泽 张素)“文化大数据产业论坛”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政界、学界和实业界代表共商推动文化大数据产业发展大计。
中宣部文改办一级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文化大数据体系构架的五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云端、生产端、供给端、需求端,以及有线电视网络。记者注意到,文化大数据供给端的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中华文化素材库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比如,人名库中收录了36万人、400万字,比《中国人名大辞典》多5倍。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战略合作伙伴集体签约仪式(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供图)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BG常务副总裁马悦说,相比于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并不会因开发而减少,因消费而消失,而是越开发越灿烂。如同采用三维地震成像等新技术可以更高效地勘探石油一样,通过新ICT技术,利用无人机智能跟拍、AR修复等技术,提高文化产品生产效率,可以将灿烂的文化事业变成无穷的宝藏。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姚永晖介绍了新影集团多年的历史影像积累,其中很多通过先进技术处理在脍炙人口的电影中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如电影《唐山大地震》中1976年地震的现场、《建国大业》中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针对日前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出现的“神剧”,姚永晖呼吁在文艺作品的创作中,多查阅一些历史资料,少用一些二手资料,避免造成以讹传讹。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赵江涛,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代柳梅,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标准化中心主任亓峰分别作了题为《共享数字经济机遇,共谋文化大数据产业发展》《五大战略项目齐头并进—当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排头兵”》《区块链技术支撑文化大数据服务初探》的主旨发言。论坛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主持。
论坛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等单位指导,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文化大数据产业委员会主办,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承办。是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的系列特色活动之一。
此前在视听大会的开幕式上,国家文化大数据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中国-东盟、多语种共八个区域中心授牌成立,标志着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正在全国稳步有序推进。
论坛还举行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战略合作伙伴集体签约仪式,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政府、华电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中国文化产权市场协作体、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是文化大数据产业发展元年,业内人士称,已经有10余个省份相继出台了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方案或实施意见,有100余家单位、机构加入了国家文化大数据产业联盟,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政府部门分工指导、文化机构主动参与的工作局面初步形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