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于蒙古包的传承与变迁:当传统民族文化遭遇现代生活

  • 我要分享:

  通讯:藏于蒙古包的传承与变迁:当传统民族文化遭遇现代生活

  中新网锡林郭勒11月20日电 题:藏于蒙古包的传承与变迁:当传统民族文化遭遇现代生活

  作者 奥蓝

  近日,内蒙古多地普降大雪。伊力拉图坐在暖和的蒙古包中,包外是茫茫锡林郭勒雪原,一派宁静惬意。

图为照片墙,展示这些年来在蒙根淘力蒙古包厂工作过的部分女性。 奥蓝 摄

图为照片墙,展示这些年来在蒙根淘力蒙古包厂工作过的部分女性。 奥蓝

  “简单、舒服。”38岁的斯琴呼住在中蒙边境的草原深处,和家人生活在2014年新扎的蒙古包里。“之所以再住回蒙古包,也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下传统民族文化。”

图为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锡林郭勒蒙古包,收藏于满其尔的蒙古包展厅中。 奥蓝 摄

图为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锡林郭勒蒙古包,收藏于满其尔的蒙古包展厅中。 奥蓝 摄

  蒙古包曾有“草原上会移动的房子”之称,是悠久历史长河中游牧民族的日常居住地,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格和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2008年,蒙古包营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正在贴地暖贴片的蒙古包。 奥蓝 摄

图为正在贴地暖贴片的蒙古包。 奥蓝 摄

  此前内蒙古草原牧区普及土木结构房屋,蒙古包的数量一度减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草原牧民在已建房屋旁扎起座座蒙古包。

图为以传统蒙古包为原型的新闻访谈间。 乌娅娜 摄

图为以传统蒙古包为原型的新闻访谈间。 乌娅娜 摄

  “大约10年前吧,我发现周围的蒙古包又开始多起来了,但按照传统技法、传统材料制作的却很少。所以我就动起来了。”伊力拉图之前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的牧民,常年帮助周围牧民修补、搭建蒙古包。2012年,他跟儿子满其尔一起创办了蒙根淘力蒙古包厂(以下简称蒙古包厂)。如今,伊力拉图已是从业数十年的老匠人,“90后”的满其尔在他的带领下也成了行家。

图为斯琴呼家蒙古包内景。 斯琴呼 摄

图为斯琴呼家蒙古包内景。 斯琴呼 摄

  传统蒙古包制作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在蒙古包厂,一切工序和材料准备都坚持按照锡林郭勒传统蒙古包模样来进行。松木材质的乌尼杆搭起伞状包顶,哈那墙(即蒙古包围墙支架)要用驼皮来固定,羊毛毡围成墙壁、外面要再绕紧马鬃毛搓成的长绳……

图为展示用的小蒙古包。 满其尔 摄

图为展示用的小蒙古包。 满其尔 摄

  “传统的蒙古包不用钉子,而是用驼皮、驼毛、马鬃绳来固定。”满其尔告诉记者,蒙古包需要团队合作,单独个人是做不出来的。“阿巴嘎是中国黑马文化之乡,我们的马鬃毛都是向牧民收的。帮忙搓绳子、缝毡子、刺绣的都是我们当地阿姨,她们有些还因为出色的手工艺在当地比赛中获过奖呢。”

  虽是传统工艺,但也在社会变迁中“与时俱进”。

图为满其尔正在跟伙伴们搭建蒙古包。 满其尔 摄

图为满其尔正在跟伙伴们搭建蒙古包。 满其尔 摄

  “其实要说传统蒙古包的制作技艺,这些年来并没有多大变化。改变的只是内里的装饰和陈设,还有人们的生活习惯。”伊力拉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