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叫好又叫座”的启示

  • 我要分享:

  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以宏阔的视角再现了70年前抗美援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情讴歌为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有力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纪录片创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透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场,揭示抗美援朝战争的本质,以及取得胜利的关键

  文艺创作没有捷径,只有用心、用情、用功,才能锻造出优秀作品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一批抗美援朝主题纪录片与观众见面,在荧屏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唱响英雄主义赞歌。

  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组织拍摄的《为了和平》,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首播后,相继在10余个频道重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英雄儿女》先后登陆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与多个频道;《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刀锋》分别在央视国际频道和纪录频道播出;辽宁广播电视台承制的《不朽的丰碑》、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制作的《英雄》,分别亮相辽宁卫视和北京卫视。

  这些作品以宏阔的视角再现了70年前抗美援朝波澜壮阔的历史,深情讴歌为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中华儿女,有力弘扬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系统的统计,多部作品收视率位列同期收视率第一,在电视荧屏和网络平台引发追剧热、讨论热,其“叫好又叫座”的现象带来诸多启示。

  大历史观 国际视野

  讲好党史军史新中国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历经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70年后的今天,历史的镜头又将我们带回那段血与火的记忆。

  这些纪录片兼顾大历史观与国际视野,通过大量国内外历史影像、文物、档案,大批战争亲历者的回忆,知名专家的解读以及国际上一些亲历者、研究者的讲述,回溯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缘起、进程、停战、影响,以及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战役、关键事件和人物等,还原了那场战争的真实面貌,也使观众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采访大批战争亲历者,特别是呈现上百位志愿军老战士的口述历史弥足珍贵。他们中有102岁的时任志愿军炮兵第一师师长文击,97岁的时任志愿军第39军115师343团团长王扶之,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韩德彩,等等。透过亲历者的口述,诸多生死瞬间呈现在观众面前。《英雄儿女》中,志愿军第38军112师第335团1营3连在松骨峰无名高地阻击逃跑的美军,整个山顶都被打翻,汽油弹的火焰把阵地烧红。100多名勇士先后倒下,3连战士只剩下7名,顽强保住了阵地。团长范天恩回忆:“敌人扔那个汽油弹浑身带火,有11个带火的战士扑向敌人,抱到一块儿烧死。”前线捷报迅速传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亲自起草对参战部队的嘉奖电报。

  原始影音素材的突破性发现和首次使用,增强纪录片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感染力。如从国外档案馆发现的“1949年10月,毛岸英作为翻译陪同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北京会见苏联文化科学艺术代表团访问时的彩色影像”,彭德怀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做《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报告》的原声音频资料,板门店谈判和停战协定签订等影像内容,等等。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创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透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场,揭示抗美援朝战争的本质以及取得胜利的关键。纪录片真实呈现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力地批驳和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构、歪解和诋毁。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该片在头两集《不期而至》《艰难决策》中,就以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充分反映了志愿军入朝作战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全片从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的胜利之道:一是靠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争中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二是靠全中国人民的勠力支持,三是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该片得到诸多专家的肯定,被评价为“‘四史’教育中生动深刻的形象教材”。

  小切口 在场感

  谱写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不论全景式展现抗美援朝的宏阔历程,还是聚焦重大战役、英雄群体,6部纪录片都紧紧围绕“人”这一关键要素展开。通过人物和故事建构视角,借助历史细节的再发现再挖掘,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镌刻进一帧帧画面、一句句旁白。

  “离家犹是少年身,归来已成报国躯”。《为了和平》的开头,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英烈陈曾吉魂归故里的感人故事。“打完仗就回老家”,片中短短的一句话,却是无数志愿军将士走上战场前最真挚、最朴素的愿望。没想到,很多人在鸭绿江畔回望祖国的最后一眼即成为永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