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书房”推出系列儿童文学:以现实主义书写中国童年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北京11月13日电 (记者 高凯)2020年,作家出版社“作家小书房”系列儿童文学丛书推出了富于地域特色、书写中国大地多样童年、践行现实主义写作的三部新书:曾在帕米尔高原支教的女作家毕然摹画帕米尔塔吉克儿童群像的非虚构作品《雏鹰飞过帕米尔》、生活在青海格尔木的女作家唐明表现高原藏族孩子质朴心灵的小说《德吉的种子》,以及出生于辽宁葫芦岛的男作家张忠诚的“少年闯关东”主题小说《猴戏团》。

  这是作家出版社“作家小书房”系列首次集中打造儿童文学中青年作家新作。毕然、唐明、张忠诚都是近年来从成人文学创作转向儿童文学创作、有一定创作经验和作品积累的70后、80后中青年作家。

  日前,以“大地上的孩子”为主题的毕然、唐明、张忠诚新作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

  扎根大地的创作

  当日研讨会讨论的三部作品,都是践行“现实主义”写作理念的作品。会上,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教授这样总结三部书的现实主义精神:它们都是“走”出来的作品,作者只有深入帕米尔高原的学校,熟悉藏传佛教寺院小僧人的生活,挖掘闯关东的历史纵深和东北土地的地域风貌,才能写出这样有生活、真正表现人生与人性、沟通上下两代人心灵的作品。“儿童文学不应当只表现小玩闹、小清新,更要做大背景的思考,写大生活、大社会。”

  无论是向往远方的帕米尔塔吉克族孩子、雪域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小喇嘛,还是清末民初闯关东路上的少年逃难者,《雏鹰飞过帕米尔》《德吉的种子》《猴戏团》三部作品都触及了中国儿童文学界从未专门表现过的别样童年,在题材上分别或多或少开创了儿童文学的“第一次”。

  《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和评论部主任明江认为,本次集中讨论的三本书,弥补了当下儿童文学重城市、重内地的题材不平衡的遗憾,开拓了较为新颖的儿童文学题材的领域,呈现了一个立体的当代儿童文学的面貌。研讨会有着呼吁人们关注边地儿童书写的意义。

  “深阅读、慢出版,鼓励扎根大地的写作”,这是三部书的作者和作家出版社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发出的声音。

  出版方表示,精选推介的三部作品,稿件均经过历时几年的多次打磨修改,最终的呈现绝对可以体现“作家小书房”系列图书“一流文学品质、纯正童年精神、多元艺术风格”的准则。

《德吉的种子》 作家出版社供图

《德吉的种子》 作家出版社供图

  澄澈纯真的藏地童心——《德吉的种子》

  唐明的短篇小说集《德吉的种子》受评价最多的一个词是“纯真”,这是一部可以引起读者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的返璞归真的作品。

  小说集选取了《尼玛文森的画》《我只有一块石头》《雪下到千里之外》等富于童心童趣的典型故事,书中有反应迟钝却执拗地与小伙伴打赌学会作画的尼玛文森、给作家阿姨回赠念过十万遍祝福的小石头的曲吉多吉、盛夏大雪中与对岸被困的少年隔河舞蹈交流的更嘎。作品表现了藏族孩子的豁达宁静、纯澈童心和高贵品质,反映了特殊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涵养下独特的民族性格。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说:“我认为儿童文学就应该传递这种温暖的、爱的、纯真的东西。这部小说写的是忠诚、守信诺、重大义的主题。”

  明江、郭艳等学者指出,这是一部“具有心灵净化和疗愈意义的小说”,其净化作用更多指向成年人、快节奏下的现代都市,“这部书描写了少年一系列小小的心愿,书中有让人的情感和心智得以成长的秘密,有精神的力量。”

  语言叙述方面,作者唐明说:“没有技巧的写作或许也算一种写作。”《文艺报》副刊明江说,《德吉的种子》采取的是“散文化的写作方法”,文词优美、干净、细致,娓娓道来,值得推荐给各个年龄的读者。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用“澄澈宁静的强调”概括作品的语言特色,“唐明以一种空灵的声调叙述了属于童心世界的故事,让文本有了非常独特的意味和体恤,是对那些没有被现代性侵蚀的保有宁静澄澈心灵的体恤。”

《雏鹰飞过帕米尔》 作家出版社供图

《雏鹰飞过帕米尔》 作家出版社供图

  塔吉克少年梦想纪实——《雏鹰飞过帕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