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越来越远,动人的英雄故事和音乐还在。几经迭代,如今的长影乐团成员年轻而充满活力,但流淌在骨子里的红色基因仍是其最具魅力的特色和招牌。20多年来,这个老牌乐团开创性地走出一条将电影音乐与交响乐相结合的演出之路,足迹遍布全国200多个城市,举办过6000多场音乐会,观众达一亿多人次。其中,演奏频次最高的就是《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原创经典红色曲目,它们给观众带来的是数不尽的感动。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伴随着耳熟能详的乐曲,直击灵魂的旋律,近日,长影集团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英雄儿女》交响音乐会,再次将观众带回革命先烈的英雄历史。
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电影交响乐团,伴随长春电影制片厂大批经典影片的问世,长影乐团创作了700多首包括《我的祖国》《英雄赞歌》在内的电影音乐,并成就了几代人心目中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红色基因刻在骨血里
今年62岁的双簧管演奏者刘晓非,是长影乐团年龄最大的成员。作为长影子弟,过往的一甲子时光都与长影乐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和情谊。
“我父亲是长影厂的导演。”刘晓非告诉记者,童年记忆里,是一部部经典红色影片伴随自己长大,他还做过很多次跑龙套的群演,为多部译制片配音。
除了热爱红色电影,从小便颇具音乐天赋的刘晓非对影片配乐更是达到痴迷的程度。从10岁开始,每次去看电影,他都要拿着圆珠笔和小本子,摸黑听音记谱,只要听一次,就能全部记下来。
“长影在战火中诞生,最早时是部队打到哪里,电影就拍到哪里,通过父亲的讲述,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长影人对电影的严谨求真、精益求精。”刘晓非说,比如对子弹的配音就精细到很多种,打到脚旁土里的、穿过耳边的,不一而足,这种执着精神也灌注到电影配乐中,使得每一个音符都有血有肉。
随着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浮沉,长影乐团屡经乐团改制、民乐队解散、曲目“大换血”等阵痛,但在刘晓非看来,流淌在乐团骨血中的红色基因始终未变,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乐团能以在今天再次绽放异彩。
“《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等,今天,我们在演出中最常表演的就是这些经典红色曲目,这是我们的原创,我们的骄傲。”刘晓非自豪地说。
每次演奏这些经典曲目,影片中的英雄故事都会在刘晓非脑海中一幕幕重演,他努力克制着翻腾不已的情绪,却常常会在与年轻乐团成员的讲述中红了眼眶。
“时代在变,但老一辈的革命精神、英雄精神不能忘”,排练的闲暇时光,刘晓非喜欢和乐团的年轻成员讲讲老一辈长影人的拼搏故事:“那时候再大的腕儿也不摆谱,大家都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对工作怀有无比敬畏之心,这是永不过时的财富……”
在传承中创新
今年35岁的长影乐团首席、青年小提琴演奏家何楠是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她的音乐启蒙老师就是长影乐团已退休的老团长。小时候,每次到老师家练琴,望着长影制片厂院内耸立的长影标志性雕塑,她总会想,要是有一天也能成为长影的一员就好了。
8年前,重迎新生的长影乐团急需人才,已在业内颇有名气的何楠毅然从北京返乡,担负起乐团首席的重任。实际上,她和长影乐团的联系始终未断,只要乐团有演出,她都会去参加。
“这里是一个特别有归属感的地方,大家在一起就是家人,每个人都愿意为了让乐团变得更好甘心付出,8年多来,尽管辛苦,却觉得非常值得。”何楠说。
在《英雄儿女》交响音乐会上,舞台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影片中王成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大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画面,随着指挥家挥动指挥棒,激昂的音乐响起,何楠瞬间感觉浑身毛孔全部张开,那种无法言状的家国情怀、英雄情怀在血管中激荡不休。那一刻,眼眶抑制不住地泛红。
“小时候坐在父母怀中,常常听他们哼唱这些红色歌曲,在音乐学习中,我也曾无数次演奏过这些经典曲目,但只有和长影乐团一起演奏时,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都全情投入的震撼与感动。”何楠说。
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是长影乐团的传家宝,但并不是说一成不变。近年来,观众的审美趋向和心理不断变化,乐团在编曲和演奏形式上也在不断寻求突破和创新。比如,《我的祖国》便有独奏、交响、独唱、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让乐迷在更新鲜的音乐享受中感受经典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