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非遗“软实力”变脱贫“硬本领”

  • 我要分享:

  “这门手艺是祖传的,以前我只是个铜匠,现在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个新身份,我有责任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21日,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恰尔巴格乡加依托格拉克村传家宝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艾则孜·麦斯依提说。  

  艾则孜·麦斯依提的另一个身份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铜器制作技艺”第八代传人。

  记者在该合作社看到,17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近20位工人呈半圆状围坐在操作台前,挥动着手中的小铁锤,在各类铜器模具上雕刻出各式各样的花纹。艾则孜·麦斯依提告诉记者,他想让更多人学会这门手艺,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于是,2017年他和村民一起成立了这家合作社。

  该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主要生产茶壶、酒杯、茶碗等手工铜器皿,因产品造型独特,做工精良,深受顾客喜爱,主要销往和田和喀什等地。“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现在大家都挣上钱了,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我这里上班了”。艾则孜·麦斯依提说。

  目前,传家宝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已带动25位村民就业。同村的如则古丽·多来提已在该合作社工作一年多了,“以前我只是在家里带孩子没有收入,现在每个月收入2800元(人民币,下同)左右,我想一直在这里干下去。”她说。

  近年来,新疆各地探索“非遗+扶贫”的新模式,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推进传统工艺传承保护与脱贫增收相结合,带动众多贫困户就业增收。

  位于和田地区于田县的阿伊珠弯服装制作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哈斯也提·阿吾拉正忙着指导工人们刺绣制衣。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服饰”第五代传承人。

  “这些服饰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了解。”哈斯也提·阿吾拉告诉记者,30多年前,她从长辈那里学习了这门手艺,多年来一直组织相关培训,先后带出65名学徒。2016年6月,她还注册成立了公司,主要从事传统服装设计制作,刺绣手工艺品和手工地毯制作销售等。

  如今,该公司吸纳周边村民稳定就业近20人,每人每月工资1600元左右。“现在,我很多徒弟都能独立开店了。可以将这门手艺传给更多的人,我感到很欣慰。”哈斯也提·阿吾拉说道。

  新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有3项非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83项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还拥有290余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新疆铜器制作、传统民族服装、木雕技艺、民族乐器制作等非遗产业越来越红火,非遗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完)

【编辑:白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