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大会主席李卉茵:现在正是打造昆曲IP最好时候

  • 我要分享:

  10月24日,上海和澳门两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创新舞台剧《梦影·牡丹亭》就将在位于上海宝山区的“瑜音阁”戏楼首演,这也是澳门、上海戏曲界的首次合作。

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大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及澳门区主席李卉茵。受访者供图

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大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及澳门区主席李卉茵。受访者供图

  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是最早出现澳门风光的中国戏剧作品。汤显祖曾在仕途失利后乘船访游澳门,并在随后创作的《牡丹亭》剧本中,写下了柳梦梅游历澳门之后再前往长安赶考的故事。《梦影·牡丹亭》就脱胎于这段历史,它融汇了昆曲、话剧两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影像化展示以及灯光新媒体技术进行呈现。

李卉茵身着昆曲戏服于澳门“大三巴”前。受访者供图

李卉茵身着昆曲戏服于澳门“大三巴”前。受访者供图

  最早萌生将这段故事创作成剧搬上舞台的是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大会主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总会副主席及澳门区主席李卉茵,她也是该剧的出品人。她说,创作这出剧的一大难点,就是给从未踏足过澳门的内地编剧科普澳门的历史和文化,“要把澳门的故事融入剧中,却又不能把剧变成澳门风光介绍片”,这给李卉茵带去了不小的挑战。

上海和澳门两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创新舞台剧《梦影·牡丹亭》就将在位于上海宝山区的“瑜音阁”戏楼首演。受访者供图

上海和澳门两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创新舞台剧《梦影·牡丹亭》就将在位于上海宝山区的“瑜音阁”戏楼首演。受访者供图

  首演前夕,中新网记者就这部剧、就“百戏之祖”昆曲的话题独家专访李卉茵,听这位以“播撒昆曲种子”为己任的澳门人,聊一聊她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从第一次看到白先勇老师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可能有的人只是喜欢看,可我想要是有机会去演去唱就好了。”至此之后,昆曲在李卉茵的心中生了根、发了芽,她先是通过网络授课的方式学习昆曲唱腔,再去香港学习身段,远赴南京拜师,前前后后坚持了8年。对她来说,语言是学习昆曲最大的拦路虎,“我是广东人,我学昆曲这种中州韵,就像学说一门外语,老师经常说我的念白像一个外国人在说中国话,但是我觉得昆曲很美,它的文词、它的服装、它的扮相,它的舞台留白空间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我觉得我想象的中国美应该是这样子。”

  出于对推广昆曲义不容辞的责任,两三年前,李卉茵成立了澳门中华昆曲文化协会,自己担任大会主席。通过“送戏进校园”、免费讲座以及澳门文化部门的支持,协会从最初的2个人,到现在已经发展了60多名会员,“再也没有人问我,昆曲是不是昆明的地方戏种了”,就算是这么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她欣喜不已。

即将首演上海和澳门两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创新舞台剧《梦影·牡丹亭》的“瑜音阁”戏楼。受访者供图

即将首演上海和澳门两地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创新舞台剧《梦影·牡丹亭》的“瑜音阁”戏楼。受访者供图

  在李卉茵的心目中,演好昆曲首先得有耐性,“你要沉下心,花时间,放精力去做,先不说天赋有多重要,练习才是最重要的”。李卉茵很遗憾自己没能从小研习,不过她坚信“只要下苦功,什么年纪都能学得好”。她还有一个心愿,这辈子到老,能把《牡丹亭》全本中自己能演、会演的几折戏演得还不错,“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有人说如今中国昆曲日渐式微、后继乏人,可是李卉茵却说现在正是推广最好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很感激前人,感谢包括白先勇老师和很多国粹推广人,为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往传统文化的)路”,她说,现在国潮文化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年轻化和多样化是一大潮流,而且文创文旅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作为一个澳门人,我很想带着这个具有澳门元素的文创IP走进内地,走向世界,我希望《梦影·牡丹亭》能够持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