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0月2日电(钱晨菲 徐翘楚)4年前,身为杭州富阳人的顾晓刚与故乡“团圆”时,这座被时代命运裹挟前进的城市给了他不小的冲击,想要抓住钢筋混凝土下存留的些许市井气息成了他创作的起点。4年后,作为青年导演的顾晓刚再次与故乡“团圆”,其以家乡为背景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春江水暖》也在电影圈内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春江水暖》是第7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第58届“影评人周”单元闭幕影片,也是华语电影首次被选为该单元闭幕影片。影片讲述的是在杭州因迎接2022年亚运会而革新建设的背景下,顾家母亲被确诊老年痴呆后,其4个儿子的亲情关系因老人的赡养问题而发生改变的家庭故事。
《春江水暖》是顾晓刚的处女作,亦是他对家乡的倾诉。“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种现实的巨大变化。以前富阳是不通铁路的,杭黄高铁使其融入了长三角,马上要开通的地铁把富阳纳入杭州城区范围,打造中的亚运会场馆等待着2022年向世界展示。面对变化,我想把自己所身处的这个时代呈现出来。”
《春江水暖》 受访者本人供图
在剧本创作时期,“烟火气”是顾晓刚想表达的味道,他从多元角度诠释市井风貌。其坦言,《春江水暖》中绝大多数演员都是其身边的亲朋好友。而素人演员给顾晓刚带来了创作便利和创作空间的同时,也让拍摄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
“比如影片中的大嫂,我们拍她花了一年,此间她一直在惧怕镜头。摄像机一开机,她连喝口水都变得特别不自然。”顾晓刚及其团队在演员训练上想了很多方法,但是发现最有效的还是时间。“有一天我们已经拍摄到了凌晨,演员整个人也很疲惫,那时她就有了一个很松弛的状态,非常自然的看电视、说台词。”
与大部分青年导演遇到的问题一样,没有资金几近使得这部电影夭折。“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靠贷款、借钱来补贴资金的缺口。因为网贷还款日期日益临近等问题,电影的拍摄进度也数次中断。”顾晓刚回忆,直到第二年,经过了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青年导演高峰会创投、北京国际电影节创投,《春江水暖》才找到合适的资金,开始进入补拍并最终完成电影。
这种断断续续的拍摄也并非全无益处,空余的时间给顾晓刚及其团队大量思考的时间。如何用中国电影的视角来讲好中国故事,并表达出中国文化的气韵和生动?顾晓刚试图建立一个属于传统文化的美学理念。
“就像这部电影的英文名《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富春山居图》)一样,我们想在整部电影中构建出一种景观感,城市、人和自然,它就像是一个山水景观,人在里面都是很小的,在发生着种种故事。就像黄公望先生创作这幅名画用了长达四年时间采集素材一样,我们在第一年也经历了漫长的踩点,拍电影是急不来的。”他说。
在顾晓刚看来,美学是最直观的冲击和感受。电影跟中国山水画很像,都是在呈现一个场景,他用传统绘画的方式与电影进行融合,将传统安放在当下,将水墨长卷缓缓铺陈,散点透视等美学特点应用在画面上。“为了体现出这种概念,我们在片中设计的一段长达12分钟的长镜头,拍了2个夏季。”
顾晓刚。 受访者本人供图
顾晓刚的“长卷美学”里,也蕴含着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其认为这也是影片能得到良好的海外传播效果的原因。“传统文化处理不好就会形式主义、会做作,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让传统‘看得见’也‘看不见’,影片里融入了大量的民间风俗及儒家文化,而在表现方式上都下沉到了老百姓的生活,努力与自然交互。比如片中百姓会放生祈福,就是此方面理念的体现。”
《春江水暖》仅是顾晓刚三卷长篇电影《千里江山图》的卷一。“后两卷我们也会继续中国山水画的展现方式,根据钱塘江的流向进行位置的转移。如二卷会以亚运会为契机,将杭州近十年的变迁和发展搬上荧幕,绘江南市井画卷,抒中国美学气韵。”顾晓刚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