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我们和文化可以建立怎样的连接?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也许是通过欣赏一部电影、去遥远的地方旅行,也许是到博物馆感知历史、在书中寻找“宝藏”……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与文化的连接不再只是简单的输入和输出,而是融合与互动,传统文化传承、传播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新内容、新渠道、新趋势。
在探索中谋求新发展
2020年伊始,一场“B站晚会”走红网络。在这场具有超高人气的bilibili跨年晚会上,国乐大师方锦龙与虚拟偶像洛天依跨次元合奏的《茉莉花》令人印象深刻,晚会的人气值超过8200万,用户发送弹幕超过170万条。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引燃了“宅经济”,音乐会、演唱会、晚会以及其他各类表演纷纷以多样化、创新型的内容形式“登陆”互联网,谋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传播渠道。
与此同时,电影行业传统商业模式也在变革,传统观影模式在转变。今年的贺岁档中,多部电影由院线上映转为网播。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是,线上观影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主流的消费习惯,与影院互为补充。
此外,越来越多的直播平台开始积极探索与传统文化联姻,创新传播内容和表达方式。研究昆曲十余年的北大教授陈均通过直播平台成了乡村学校孩子们的老师,让昆曲第一次从北大走进贵州、陕西、甘肃、河北、湖南、广西等16个省区市的乡村小学。
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文化新业态逆势上行,线上文化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彰显出文化新业态的巨大韧劲和发展潜力。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降幅明显收窄,向好态势逐步显现。依托互联网、多媒体、网站开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文化”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看来,随着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文化”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新媒体平台为文化传播方式创新、传播速度提升、传播范围延展提供了可能,同时还为受众提供了一个实时交流互动的平台。另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其开放的特性,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并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充分满足优质文化产品内容生产所需的条件。
专家分析指出,“互联网+文化”并非简单改变文化的传播方式,而是创造出原有模式之外的经济增量。“互联网+文化”是互联网对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创新,文化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强大的融合力。正如有人说:“我们已经难以想象,未来文化发展可以离开互联网;我们同样难以想象,互联网发展可以缺少文化的助力。”
在互动中提升影响力
今年3月1日,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首次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开展了一场与全国网友互动交流的“云游世界屋脊的明珠”参观游览活动。
“这个石台上的图文是什么?对,这是距今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万字符。”……布达拉宫管理处讲解员次仁卓嘎引导网友游览。100多万人涌入淘宝直播间,布达拉宫在1小时内就接待了近乎以往全年的客流量。
“这种直播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也大大激发了隐藏在心底的游玩热情。”“这种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出游’的感觉太有趣了。”网友边看直播边交流,线上与线下互动交融极大地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内生动力。
“互联网+文化”碰撞出的火花并非只是让线下文娱消费内容在线上得到满足那么简单。用互联网IP赋能,打造从观赏山水到打动心灵的人文互动创新体验,为互联网时代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提供了更多路径。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告诉记者,当前阶段,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使命还是提升内容质量,提升原创能力,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IP,下一步,需要数字文化内部多领域融合创新,同时也需要借助其他经济形态通用的技术,实现基于新技术的内容创新。
程武认为,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已经取得丰硕成果。接下来,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共融共生的特性,在“产值底盘”持续扩大的同时,思考如何在高度上也实现产业升级,获得更为长效、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回报,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在开发中保护与传承
疫情之下,“云游”火了,其中,“云游敦煌”以“创意+技术+社交”为支撑,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