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宋宇晟)“我想我可以改变世界,和你分享更美的家园。”
在几天前的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多个人工智能联合演唱了一首名为《智联家园》的主题曲。不过,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的一点是,就连这首主题曲的作曲也是人工智能。
而在今年6月,《智联家园》的“曲作者”人工智能“小冰”,刚刚被授予了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2020届“荣誉毕业生”称号。
小冰微博截图
两分钟内写出完整歌曲
“这是我上音毕业后的首支作品。”7月9日当天,小冰在微博上发布《智联家园》MV,同时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今年,小冰在接受了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两位老师的“指导”后,顺利“毕业”,成为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的“荣誉毕业生”。
参与“指导”小冰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教师陈世哲告诉中新网记者,这首《智联家园》的旋律是小冰独立完成的,为了歌曲效果更好,人类也配合小冰对编曲进行了完善。“虽然人类参与其中,但可以说主要工作都是人工智能完成的。”
不过,人工智能是如何作曲的?小冰又是根据什么“创作”出《智联家园》的旋律呢?
小冰团队介绍,“小冰受到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和相关资料的灵感激发,创作了这首歌曲的旋律。”
事实上,在受到一段文字描述或一张图片激发时,现在的小冰不仅能够创作出音乐曲目,还可以根据其风格和节奏自动完成配器选择、编曲及歌词创作。
目前,小冰创作一首三分钟左右完整歌曲的时间,可以控制在两分钟之内。
上海音乐学院授予小冰的证书。小冰团队供图
“荣誉毕业生”比人类更强吗?
除了“创作”速度快,小冰在“写歌”方面和人类有哪些不同?
在小冰的导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于阳看来,仅从创作方式来讲,小冰就和人类有很大区别。“小冰拿到歌词,就可以自动生成音乐的旋律,还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演奏出来。”
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介绍,具体而言,小冰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会先根据所给资料,从某一个段落入手进行创作,再从这个段落延伸到其他部分。
陈世哲解释,“我们一般认为音乐是一个纯艺术的事情,但其实可以分两块来看:音乐既有艺术和情感的东西,也有一定规则,特别是在旋律创作、编曲中,比如说比较常用的和弦排列结构就会有一定规则在里面。”
而目前小冰就是针对音乐创作中“有规则可循”的部分进行“创作”的。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不用模仿人类“思考”,就可以根据数据“创作”出音乐作品。
从这一点来看,人工智能目前毫无疑问是与人类有差距的。
于阳坦言,虽然人工智能在歌曲上的创作能力以及作品呈现,确实达到了一定水准,但“AI作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同时他也认为,音乐与科技之间的结合互补、音乐与人工智能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人工智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一定会不断产生新的领域、新的方向、甚至新的学科。音乐工程系也会着力于培养跨领域的音乐科技人才。“每一个人的艺术创作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人工智能的创作也能够为人类音乐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智联家园》MV截图
人类还能做什么?
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在歌曲创作方面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小冰团队也一直强调,“人工智能拥有的创造能力,从来不是以击败人类为目标”,但不少人仍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的价值将体现在何处?
陈世哲给出的答案是“情感”和“创新”。“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中,人类的价值更多是在情感方面,或者说是人工智能还没有想过的更创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