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开玩笑说,西方的达芬奇是“从未来穿越过去的人”,因为他不仅会画画,还身兼哲学家、音乐家、发明家、工程师、解剖学家、地理学家……其实,中国古代也有过这样的“奇才”,比如宋代的沈括。
在古代,多数读书人以熟读四书五经为正途,但沈括却“多栖发展”,他对天文、气象、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地理、医药、文学、音乐、农学等都有着深入研究,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曾评价,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他究竟有多厉害?
制图:倪雯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沈括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仕宦之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兴趣广泛,年少时跟随父亲宦游各地,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科学发明表现出了极为浓烈的兴趣。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沈括以父荫获得海州沐阳县主簿的职位,除了繁琐的差事之外,他积极修渠垦田,曾经修成百渠九堰,让七千多顷土地成为上等良田,此后十年,沈括历任多地县令,参与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
公元1064年,32岁的沈括进士及第,后来受人举荐调入京师转为昭文馆校勘,期间潜心探索天文历法,参与详定浑天仪,编修新历,才华与学识逐渐得到赏识。
作为政治家的沈括,取得过不错的政绩。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三月,宋国与辽国因边界僵持不下,沈括奉命出任“回谢辽国史”赴辽廷谈判。
这是一项很可能有去无回的任务,临危受命出使之际,神宗问他“敌情难测,设欲危使人,卿何以处之?”
沈括回答说:“臣以死任之。”
制图:倪雯冰
为了此次商议,沈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掌握了两国边界划分的内容、争端的由来及焦点等问题,他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经过六轮艰苦论战,最终让对方做出让步。
在出使辽国的路上,他还把沿途的山川地理、民俗风情等资料记录下来,写成了《使辽国抄》。
此后,沈括得到了更高的重用,被任命为权发遣三司使,迎来了他仕途生涯最辉煌的时期。
《梦溪笔谈》写的是什么?
沈括为官时多有作为,同时,他对科学技术也颇有研究,《宋史》说,沈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也评价曰:“括在北宋学问最为博洽,于当代掌故及天文、算法、钟律尤所究心。”
据学者考证,沈括一生的著述达四十多种,凡四百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他晚年创作的、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属于笔记体的作品,但与闲情琐事不同,它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也记录了沈括自己的许多研究,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音乐美术等方方面面。
制图:倪雯冰
例如,在天文历法方面,沈括改进了天文仪器,主张“十二节气”定历,并发展了前人观点,用月盈亏来说明“日月之形如丸”,指出日、月、地同在一个直线上会发生日月食,且日月食有“浅深”之别,还通过观察指出冬夏昼夜有长短……在数学研究领域,沈括首创了“隙积术”和“会圆术”,被日本数学史家三上义夫称为“中国算学的模范人物”。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撰文论述过《梦溪笔谈》对于地理学的重要贡献。沈括在考察雁荡山独特的地貌后,很早便提出“流水侵蚀作用”的原理;路过太行山时,他发现山崖石壁有一条螺蚌壳与鸟卵石的堆积层,根据化石推断出“此乃昔之海滨”。
制图:倪雯冰
在古代,石油这种能源早已有人研究,但“石油”这个命名的最早出现,是在沈括的记载中。他尝试用石油烟制墨来代替松烟制墨,断言“此物必大行于世”;在对指南针的论述中,沈括则指出指南针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个关于磁偏角的记载,比西方的哥伦布早了400多年。
《梦溪笔谈》的另一大成就,还要数对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