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斫琴师千雕万琢传承千年古音

  • 我要分享:

  中新网济南7月9日电 (郝学娟)在位于山东济南百花洲的一座传统四合院民居里,时常传出苍茫淳朴的瑟瑟琴音,与“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老济南相得益彰。7月9日,记者走进这座四合院民居时,斫琴师王国强穿一身匠人服装,正手持刨子,刨制古琴木胎。他沿用的是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斫琴,制作一床琴,要耗时一至两年。

图为斫琴师王国强在弹奏古琴。 郝学娟 摄

图为斫琴师王国强在弹奏古琴。 郝学娟 摄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时又称瑶琴、玉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拨奏弦鸣乐器,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爱不释手的乐器。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制作古琴的技艺则被雅称为“斫琴”。

王国强沿用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斫琴,制作一床琴,要耗时一至两年。 郝学娟 摄

王国强沿用唐代流传至今的古法斫琴,制作一床琴,要耗时一至两年。 郝学娟 摄

  王国强介绍说,受家学渊源影响,他自小便开始接触木工,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大学毕业后辗转于各行业的他最终选择辞职,成为一名斫琴师。

王国强介绍说,斫琴的工序大大小小有百余道,选坯、制坯、掏腹腔、灰胎、做底板....。。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郝学娟 摄

王国强介绍说,斫琴的工序大大小小有百余道,选坯、制坯、掏腹腔、灰胎、做底板....。。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郝学娟 摄

  “斫琴的工序大大小小有百余道,选坯、制坯、掏腹腔、灰胎、做底板....。。每一步都马虎不得。”王国强告诉记者,以最初的选料来说,所选的琴体材料以老宅子的梁木为主,往往有上百年的历史,琴身用料以梧桐或杉木为佳,底板则多为梓木,一床古琴的斫制周期短则一年半,长则三四年。

图为王国强在打磨处于“灰胎”环节的琴身。据了解,灰胎是斫琴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对于琴音的传递、稳定音色和琴身的防腐蚀有重要意义。 郝学娟 摄

图为王国强在打磨处于“灰胎”环节的琴身。据了解,灰胎是斫琴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对于琴音的传递、稳定音色和琴身的防腐蚀有重要意义。 郝学娟 摄

  “现代批量制琴中的合琴环节,使用的是普通化学胶水,两三个小时后便可进行下一道工序。而古法斫琴所用的合琴材料,是用原始的鹿角霜和野生生漆作为黏合材料,干燥时间需要两三个月,鹿角霜天然的蜂窝结构也可以使古琴的音色更通透。”王国强介绍说,古法斫琴之所以耗时久,就是因为其过程的质朴与原始,以达到成琴后稳定不易开裂,琴面温润古朴,琴音稳定通透。

图为王国强蘸取珍珠粉和特殊油剂进行推光。 郝学娟 摄

图为王国强蘸取珍珠粉和特殊油剂进行推光。 郝学娟 摄

  王国强说,一个优秀的斫琴师不光要精通木艺、美术等技艺,还要通晓音律,如今,斫琴、弹琴是平时不用智能手机的他最大的乐趣。当日在工作室内,王国强现场演绎了《阳关三叠》《关山月》等诸城派古琴曲目,同样的音符随着不同的弹拨方式演绎出了或哀婉、或抒情、或欢快等不同情绪。

图为王国强在进行推光,让古琴琴身更加温润。 郝学娟 摄

图为王国强在进行推光,让古琴琴身更加温润。 郝学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