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大闹天宫》,却不知道人物造型的创作者是他

  • 我要分享:

  重新打捞张光宇

  本刊记者/隗延章

  发于2020.6.15总第951期《中国新闻周刊》

  九年前,98岁高龄的画家黄苗子获得“中华艺文奖”,奖金100万元。他的书面获奖感言中频频谈及的却是另一位画家张光宇,“此奖应属引我上路的张光宇兄⋯⋯然而,光宇兄正为今日艺术界所淡忘”。随后,他将所得奖金捐出,作为出版张光宇著作的专项资金。二十一天后,黄苗子离世。

 

  继承黄苗子愿望的人是他的儿子黄大刚和儿媳唐薇,多年来,两人一直执着地向外界介绍“被遗忘的大师”张光宇。在两人的考证之下,张光宇的形象逐渐被重新打捞,慢慢清晰起来。近日,由两人主编的《张光宇小集》出版,书中既有张光宇生前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亦包含多位文艺界名宿对张光宇的追忆。

  《大闹天宫》

  “全世界都知道《大闹天宫》,却不知道人物造型的创作者是他。”《大闹天宫》编剧李克弱在回忆时提到。

  张光宇为《大闹天宫》担任美术设计,是因为1959年“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的邀请。彼时,制作该片的导演万籁鸣、编剧李克弱等人,均隶属于上海美术制片厂,唯有张光宇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是参与该片的唯一“编外人员”。

  早在1945年,张光宇便创作过一部西游题材的漫画《西游漫记》。《大闹天宫》人物形象的雏形,正是来自这部作品。“《西游漫记》曾经也是要拍成动画片的,但一直因为是战争年代,始终做不成。”张光宇研究者唐薇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1944年夏秋,湘桂军大撤退,张光宇一家六口人,被迫开始一段长达半年的逃难生活。张光宇一家顶着随时到来的轰炸、粮食和物资短缺,一路从桂林转移至柳州,后又经贵阳、遵义,年底抵达重庆。

  在重庆,张光宇借住在友人的一间小木屋里。住处附近有一帮小孩子,他就给孩子们讲《西游记》。他一边讲,一边回忆起自己逃难途中目睹的种种乱象,萌生出创作一部“新编西游记”的想法:借用《西游记》的体裁、结构和人物,借古讽今,讲述唐僧取“民主真经”的过程。

  《西游漫记》在1945年底完稿,故事中颇多隐喻。张光宇用“纸币国”滥发钞票讽刺经济崩溃、用“埃秦国”讽刺特务横行、用“梦得快乐城”说明抗战后方糜烂、腐朽的生活。此外,孙悟空每次降服妖怪,总有天上的“神仙”出来说情。唐僧追求“民主真经”,却遭遇“法西斯”。故事结尾,影射德、意、日的三条孽龙虽被打死,龙蛋却生出无数只小龙乘风而去,如今看来,像是一个风格奇绝的寓言。

  完稿之后,由于国民党当局对漫画的审查、打压,张光宇不得不放弃将《西游漫记》登报连载,转而以漫画展览的形式在重庆、成都展出。

  画家黄蒙田是张光宇的多年好友,1945年,他亦居住在重庆。他印象中,《西游漫记》展出时,现场观众挤得水泄不通。但由于题材敏感,场馆里,观众们只能用窃窃私语或会心微笑表达自己的心情。1946年,张光宇回到上海,准备在上海再办《西游漫记》展,但被当局封禁。大约在10月,张光宇赴香港。

  1947年,黄蒙田与张光宇在香港九龙一家片场相见。那时,张光宇在大中华电影制片厂担任美术部主任,设计布景之余,念念不忘将《西游漫记》拍成动画片,他已经做了部分角色和分场设计,还请了漫画家廖冰兄协助。只不过,由于条件有限,最终未能完成。此时,距离他绘制的西游人物,真正变成动画片《大闹天宫》,还有14年。

  城隍庙加毕加索

  日后成为漫画家的张光宇,1900年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张亮生是彼时无锡有名的中医,也爱好书法和绘画。童年时期,张光宇家里除了医书外,有不少字帖和木板水印的画册,以及《三国》《水浒》《西游》等小说。逢年过节,他父亲会带他买面具、泥娃娃等民间玩具。这些有鲜明民族特质的东西,构成了张光宇最初的艺术启蒙。

  13岁那年,张光宇被家人介绍去钱庄做学徒。家人的考虑是要他以后能去实业界赚钱。但张光宇却觉得枯燥无味,在钱庄只做一年,便要求去上海将小学课程读完。

  在上海,他借住在亲戚家,住处附近有一家名为“新舞台”的京剧院。课余,他常去戏院后台涂涂画画。渐渐地,他和戏班演员交上朋友,就又常去台下空座免费看戏,对京剧的人物形象、脸谱、服饰等都产生了兴趣。多年之后,他担任美术设计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便借鉴了京剧中的脸谱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