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世界听到民族非遗的故事

  • 我要分享:

  如何让世界听到民族非遗的故事

  【守望家园】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门类齐全。在已经颁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少数民族项目多达477项,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所有门类。其中藏族、蒙古族、彝族等14个少数民族有10项以上国家级非遗,而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有本民族特色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如此丰厚的民族非遗资源,如此精彩的民族非遗故事,如何让世界听到?

  品牌让非遗走出国门

 

  交流互访一直是民族非遗对外传播的首选路径。

  在国家层面,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与驻在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官方平台。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非洲、欧洲、亚洲和美洲建成37个中国文化中心,为包括民族非遗在内的优秀中华文化走出国门构建了稳定的传播平台。在地方层面,各省市的非遗保护中心在政府的支持与牵线下,组织非遗传承人、遴选适合展示的项目赴海外展演,或者就同类非遗项目开展学术研讨等,以不同方式让民族非遗走出国门,为海外受众所了解与喜爱。

  目前,“多彩中华”“醉美贵州”“七彩云南”等主题展演已经成为非遗文化输出的品牌。2019年1月,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在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德国柏林及纽伦堡举办的多场非遗展示,彝族的海菜腔和烟盒舞给当地民众带来视听震撼,而精美的剑川木雕、建水紫陶和形态各异的瓦猫也受到市民的热烈追捧。

  “走出去”的同时,“请进来”也是向世界传播的重要方式。经过十多年精心打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山东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已然成为全方位、定期化向国内外受众展示中国民族非遗的有效平台。2019年10月的第七届成都国际非遗节,首次将国际队伍引入竞技板块,让来自86个国家和地区的多个非遗团队与国内非遗传承人同台打擂,以竞技促进交流,以交流助力民族非遗对外传播。此外,非遗节还推出10条非遗旅游专线和171个非遗项目体验基地,让海外游客能在听、看、尝、做、买、游中体验民族非遗的独特魅力。

  文创把非遗纳入时尚

  对民族非遗采用生产性保护,已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创作主题单调、表现形式单一、体裁风格老旧、作品相似雷同等问题屡见不鲜。把民族非遗与文化创意有效对接,让传统因素转化成丰富多彩的现代品牌,不但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而且能有效地争取社会资源参与到民族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中。借由市场化的运作与推广获得的经济收益,可以反哺非遗保护事业,可谓一举两得。

  云南骏宇国际文化博览股份有限公司与云南省20多家博物馆联合成立的“云创联盟”,通过开设实体店以及网店的形式,对博物馆授权的IP产品进行开发。他们汲取少数民族自治州县博物馆藏品中的民族特色元素开发文创,并借此进行生产性传承。在第五届中国-南亚博览会首开的文化创意馆中,该公司带来的多件文创产品得到观展者的青睐,特别是与云南省博物馆联合开发的“万害不侵”系列和“鱼跃”系列更是成为爆款。多彩贵州文化创意园也采用与之相似的方式,充分发挥了平台聚集效应,成功孵化出金凯利、仰阿莎、瑞银鸟、太阳鼓、旋子创意等民族非遗文创品牌,将“文化为经济赋魂,经济为文化赋能”的理念化为实践。

  以设计带动民族非遗的文化传播是一种有益的文创尝试。如劳伦斯·许、马艳丽汲取贵州苗绣、云南彝绣的元素进行服饰设计,让民族刺绣在巴黎服装高定周和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大放异彩;法国爱马仕以贵州苗族蜡染百褶裙为灵感,创新改良出一款民族性与时尚感完美融合的高档丝巾;嘉绒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国家级传承人杨华珍和她的团队,与星巴克、欧莱雅、植村秀等国际知名品牌跨界合作,推出了民族元素浓郁的定制款咖啡杯和护肤品包装套系;云南大山饮品有限公司2019年推出以梯田红(哈尼梯田)、梅里金(梅里雪山)、三江绿(三江并流)、扎染蓝(大理扎染)命名的多彩高端包装的云南山泉产品,将云南的非遗元素推介给世界人民;2019年,国际知名啤酒品牌乐堡推出傣族白象图腾啤酒罐、傣族传统服饰啤酒罐等,并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投放巨幅广告。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海外企业与本土优质文化IP的合作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营销方式。“非遗+文创”,通过创新性转化,让非遗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从而变成一种时尚融入现代生活,让公众在不知不觉中品味到不同民族的文化魅力。

  融媒促非遗扩大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