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艺家】
他从20多岁一直唱到如今90多岁,演唱的《祝酒歌》《北京颂歌》《周总理,您在哪里》等成为无数人的时代记忆。他说,只有对事业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为之献身的热情,才能不断创造奇迹。
一件红格衬衫,扎在卡其色的长裤里,鼻梁上戴着副黑框眼镜,骑着一辆时尚的灰色电动车,远远望去像个小伙子,全然没有鲐背老人的老态龙钟。
“歌坛常青树”李光羲,完全颠覆了我对九十翁的想象。整个下午,我们坐在他家小区花园的六角亭里,这位昔日“歌剧王子”醇厚跌宕的人生故事和着他那金属质感的磁性嗓音飘过我耳边,发散出一种沉静温润而又气势豪迈的感染力。
66年前,李光羲凭借新中国首部西洋歌剧《茶花女》一炮走红。如今,当年《茶花女》中的演员大都已谢世,但他凭借一曲历久弥新的《祝酒歌》打破了时光的魔咒,至今仍在舞台上“豪情胜过长江水”。半年前,北京音乐厅举办音乐会,现场仅一台钢琴伴奏,不允许使用话筒,“90后”李光羲原声演唱了多首曲目,现场观众反应热烈。“那天我特别兴奋,仿佛回到66年前。”谈起舞台,李光羲两眼放光,神采飞扬。
1929年,李光羲生于天津,自幼热爱音乐,小时候经常看《茶花女》《乱世佳人》《飘》等外国电影,艺术的种子就此在他内心埋下。17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接班到矿务局当起了职员,早早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不过,他心中那颗艺术的种子一直被小心呵护着,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那些年,他边工作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和唱歌,还经常参加演出,几乎唱遍了天津所有剧场,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业余歌手。
一次,中央歌剧院到天津演出,摇人心旌的歌剧艺术让李光羲为之惊叹,他随即报考了中央歌剧院并被录取。进入中央歌剧院不久,李光羲迅速脱颖而出,成为西洋古典歌剧《茶花女》《货郎与小姐》的男主角,曾创下连演30场换场不换人的纪录,赢得了“歌剧王子”的美誉。
李光羲年纪轻轻便成为台柱子,但他在剧院一直干着男一号的工作,领着跑龙套的工资。剧院里一些“喝过洋墨水”的专业演员,认为他只是有些天分,没有基本功,唱两年就完了,艺术生涯不会长久。李光羲心里不服,私底下苦练基本功,加强理论学习,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唱多少年。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唱就是70多年,并且还在继续唱。
李光羲的歌唱事业与周恩来总理有着不解之缘。1955年,李光羲在北京饭店演唱《延安颂》,第一次见到周总理。此后19年间,李光羲经常被调去参加重大演出,其中不少是周总理“钦点”。“1964年,我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演唱《松花江上》,周总理亲临现场并帮助修改歌词,他建议将最后那句‘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中的‘爹娘’二字改为‘同胞’,以扩大呼唤的面儿。‘文革’中,我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又是周总理一纸调令,让我重返舞台,使我的演唱事业得以复苏。”李光羲深情地回忆道。
1979年央视迎新春文艺晚会上,50岁的李光羲演唱了《祝酒歌》,随后央视收到观众16万多封赞美信。1980年,李光羲推出《祝酒歌》唱片不到一周,就卖出了100多万张,获得了首届“金唱片奖”。这首散发着兴奋和热情的歌,唱响了改革开放的时代号角,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流行金曲”。除了《祝酒歌》,李光羲先后演唱的《何日再相会》《太阳出来喜洋洋》《北京颂歌》《牧马之歌》《延安颂》《红日照在草原上》《周总理,您在哪里》《鼓浪屿之波》《远航》等,几乎都成为时代金曲。
中国歌坛唱将云集,为何有人昙花一现,有人艺术长青?一个艺术家在舞台上究竟能走多远?对此,李光羲坦言:“文艺界的沉浮很残酷,我身边有许多歌唱天才,有些还获得了世界级的殊荣,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半途而废了,最后能坚持唱下来的凤毛麟角。”在他看来,艺术家的天赋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一个人成名后,往往不容易驾驭自己的思想,抵御各种欲望。只有对事业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和为之献身的热情,才能不断创造奇迹。
如今,91岁的李光羲依然在舞台上放歌。2019、2020年,他连续两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分别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国》和《亲爱的中国》。此外,他每年接到各类评选、演出、讲座的邀约多达300多个,真正从青春唱到了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