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创作的风格与特色

  • 我要分享:

  中国科幻创作的风格与特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

  主持人:张珊珊(本报记者)

  对话人:刘慈欣(科幻作家)

  吴 岩(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幻作家)

中国科幻创作的风格与特色

 

  姚海军(《科幻世界》副总编)

  核心阅读

  “科幻热”的深层因素是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心全人类的未来,思考丰衣足食之后更长远的问题

  中国科幻是对多种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包括西方科幻文学传统、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等。中国科幻正在形成独特风格和特色

  超越性是科幻的本质。放弃这种超越性,科幻的生命力就会减弱很多。科幻文学必须寻找新的生长点、新的故事资源

  2015年《三体》获“雨果奖”,中国科幻文学走向海外;2019年《流浪地球》取得逾46亿元的票房佳绩,中国科幻电影正式起航。近年来,跃上新台阶的科幻热引人关注,中国科幻呈现广阔前景。

  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幻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密不可分,几代科幻作家努力探索与时代相适应的表达方式,中国科幻走出一条独特发展道路。当前科幻热是中国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文化映射。面临前沿科技突飞猛进,新时代中国科幻当在汲取中国源远流长优秀历史文化营养、发扬20世纪中国科幻优良传统、吸收世界科幻先进创作理念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火如荼 科幻热潮是时代发展必然

  主持人:最近几年,科幻领域的大事件不少。“科幻热”持续升温,科幻正在由小众走向大众,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资深从业者,大家对“科幻热”感受一定很深吧。

  吴岩:从2016年第一届中国科幻大会起,我就主持《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撰写工作。从近年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到,中国科幻产业正在全面进入快速增长期。具体表现为,科幻阅读平稳增长、科幻电子游戏异军突起、周边产品崭露头角。此外,国产科幻影视作品也取得不俗成绩:国外科幻影片独占鳌头的局面正被改写,科幻影视逐渐成为国内科幻产业的龙头。

  姚海军:从出版来说,科幻图书出版数量、各个平台发表的科幻小说数量持续增加,创作质量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重视科幻方面的选题策划,科幻奖项也越来越多。科幻小说发表渠道不断拓宽,除老牌科幻杂志《科幻世界》外,还有《银河边缘》《不存在》等为新人新作提供平台,文学网站更为科幻小说打开宽广的发表和交流天地。此外,我们每年都有科幻作品在国外翻译出版,实现双向交流。

  主持人:在20世纪中国科幻发展历程中,曾出现几次科幻热潮,有时持续时间较短。当前这一波科幻热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前景如何?

  刘慈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科幻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三体》也好、《流浪地球》也好,科幻在中国出现热潮,有一个深层因素,就是人们精神状态的变化。时代发展深刻改变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心全人类的未来,思考丰衣足食之后更长远的问题。

  姚海军:没有今天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幻热”无从谈起。近年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突飞猛进的进步,有了自己的月球探索计划、火星探索计划等深空探测计划,为科幻文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科技、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推动我们把目光投向未来。科幻是关于未来的文化,必然受到更多关注。可以说,当前科幻热潮的深广程度远超之前任何一次热潮,时代的快速发展让我们对科幻未来充满信心。

  熔铸创新 走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科幻路子

  主持人:科幻被认为是超越国界与语言的文学。对中国来说,作为舶来品的科幻必然要经历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科幻为世界所瞩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当代中国和中国未来抱有浓厚兴趣。如何认识科幻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

  刘慈欣:科幻的主题一般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主题,反映的危机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危机,科幻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比如一个科幻短篇,表面看描写的只是一个很小的技术突破或技术构想,但故事背景涉及全人类。再比如有的科幻电影中只有一两个人物,但这一两个人物的命运,反映的是技术变革带给全人类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幻是世界性的文学,这也是它引起广泛共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