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齐一民:方言的消亡等同于个性文化的减弱

  • 我要分享:

  齐一民《妈妈的舌头》再版,揭示语言的奥秘

  “方言的消亡等同于个性文化的减弱”

  《妈妈的舌头》近日出版。这是一本基于日常而又出奇制胜的“边缘之书”。作者齐一民以广阔的文化视野,通过对20余种外国语言和地方方言的切磋和玩味,揭示了种种为通常学者和作家难以企及的语言奥秘。这本书的作者、作家齐一民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以下简称记):《妈妈的舌头》是您二十年前出版的作品,这次再版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齐一民(以下简称齐):从近二十种外语和方言的“评判”开始,其实最终的落脚点,就是想证明中文才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但当时的大气候没法为我的考证背书,现在似乎是可以了,可以大胆那么说了——直到今天,我还是那么认为,原因再简单不过:全世界各种“当用文字”中,只有中文是没完全脱离象形“娘胎”的,它具备视觉的诱惑性和“自带美”,而其他各国文字都只是一种没有原始图像为依据的符号,因此,中文是独特的。

  记:如何理解“多学一门语言就等于多活一辈子”?

  齐:大家一定要去亲自学习。至于多语种的人和单一语种的人有怎样的不同,有大量的科学考证。说到每个人,其实谁都有亲身体会——比如假如你只能讲方言而不会说普通话,会怎样?你没学过英语,会怎样?在英语之后,你没学过其他的“小语种”,又会怎样?当然是不一样了。

  用独眼和蜻蜓的复眼、肉眼和雷达,看到观察到的不可能是同一个世界。

  记:您认为有一天方言会消亡吗?假如会,您如何看待这种消亡?

  齐:这个是最糟糕的事情,至少在上海和杭州,方言已经出现危机了。方言的消亡等同于个性文化的减弱,是可悲的事。很难想象再过一百年后,再听不到上海话的上海,会是怎样的。方言一旦失传,就永不会再生。

  记:用方言写作,是不是一种挑战,有成功的例子吗?

  齐:用方言写作,当然是一种挑战,成功的如《孽海花》。我现在潜心琢磨的是元代杂剧中的语言,很多是当时的口语——北方方言,我感觉元代杂剧里的用语在汉语中最口语化,实在妙趣横生。总之,语言世界和真实世界是一样的,都是越丰富越好。谁愿意生活在一个单调枯燥的世界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