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保专家:长城除御敌之用,还有防疫功能

  • 我要分享:

  北京80后文保专家、长城小站站长尚珩一席谈
  走着走着长城 成就最美过往

80后文保专家:长城除御敌之用,还有防疫功能

这处烽火台被作考古发掘后,发现其为砖式结构

80后文保专家:长城除御敌之用,还有防疫功能

  尚珩在河北长城调查时测量墙体尺寸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在古代除御敌之用,在当时、近现代社会还有防疫的功能。日前记者采访在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的长城专家尚珩时,他几次强调了长城的防疫功能。

  尚珩还有另一个身份——长城小站站长。长城小站成立于1999年,一直致力于长城保护和知识普及,尚珩去年接了站长之职。国家文物局很重视小站的工作,2016年发布的《中国长城保护报告》“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章节中点名写到长城小站,长城小站的公众号里更是可以看到一系列的荣誉奖项。

  尚珩出身考古专业,受家学影响,从小就对文史深感兴趣。浸淫于长城文化的十几年,从专业出发的他对长城有了更加冷静和深入的感悟和思考。

  疫情

  对沿线经济的损害要远大于踩踏

  我们都熟知长城的御敌功能,而历史上其在防疫方面也曾起到不小作用。

  一道长城,首先可以起到阻隔之用。尚珩举例,陕北地区曾经狼患泛滥成灾,威胁内地,而长城像是面对草原的一道屏障,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草原狼的进犯。

  另外,民国时曾经暴发鼠疫。民国政府为了防止鼠疫蔓延,采取控制人员流动的方式,在长城便设置有关卡,对南来北往的人进行检测。山西在这方面所做最为突出,充分利用了其域内的长城优势。

  长城在防止自然灾害方面作用也不小,比如对大风、洪水,都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阻隔作用。

  此次新冠疫情期间,长城景区也暂作封闭,游人减少,人为踩踏有所减轻,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长城?尚珩说,虽然长城免遭了踩踏,但疫情对长城沿线经济的损害要远大于此。比如怀柔区的农家院基本靠长城旅游生存,疫情期间,村庄封闭管理,游客、实习的学生无法前往旅游、实习,客流量的稀少对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长城这个地方属于捧着金饭碗要钱。”尚珩慨叹,今后如何理解保护和利用,使两者结合得更好,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行走

  最悬的一次,是冬天走祖山

  尚珩1984年生人,父亲以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虽然做行政工作较多,但对他影响颇深。尚珩笑说,很多人在高考时会有迷茫,不知道要学什么专业,我特别明确,就是要学考古。

  尚珩期望用实物去和古人对话,觉得那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在读明代戍边名将戚继光撰写的书中,他想到了金山岭长城,“那是戚继光的一个实验场,在戚继光写的书里所看到的内容,在金山岭几乎都可以看到实物,而这些东西到其他地方是很难看见的。比如戚继光要求守卫垛口的士兵要把名字写在垛口边的墙壁上,现在我们在金山岭就可以看到当时写名字的地方。”

  考古专业当年属于冷门,报名人少,录取分数低,“不但好考,还好就业”。尚珩本科班42人,有22位到考古工地实习,毕业后便去各地的考古所工作。考研,也好考,冷门,分数低,人数少,毕业后顺利到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就职。

  从1991年第一次上长城八达岭之后,尚珩顺势走了司马台、居庸关、黄花城、黄草梁等处长城。1999年,走古北口,那一次给尚珩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那是他第一次行走穿越线。“从古北口走到金山岭,再走到司马台,那一次走了三天。”第一次走野长城,而且是连续穿越,长城的绵延悠长由此增加了他的感性认识,对他之后的路影响至深。

  2001年去过黄草梁后,尚珩发现了长城小站。

  “从黄草梁回来,写了一篇游记,就想要不要在网上发一下,一搜就搜到了长城小站,一看挺喜欢就点进去了,里边有一个长城论坛,在那里发了这次旅行的游记。现在那个论坛还在,保持1999年的初创风格,特别low。”之后,尚珩就和小站的朋友走到了一起,常常参加他们的线下活动。

  2003年后,尚珩开始系统走长城,背起大包,装上帐篷、睡袋,“负重大概一般在五六十斤,而且因为走的人少,路都不是很好走,所以都比较辛苦”。尚珩回想,当时交通不便,也没有攻略可参考,所以尚珩和朋友们出去一般需要包车,利用五一、十一长假。“坐车到一个点,然后背着包走。一般扎营两个晚上,第三天中午下山,去村里补给一下。”这样一点一点走下来,到2006年,从河北东部到北京平谷这一带的长城,尚珩和朋友们已经基本走过一遍。

  2004年走祖山,是尚珩和小站朋友走得最悬的一次,也是他第一次冬天走长城长线。那是一个林场,现在是一个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