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疫情期间,直播成为许多行业渡过难关的自救法宝,由此诞生了云看房、云健身、云学习等新业态,与直播关系似乎较为遥远的古典音乐家也选择进入直播平台。据报道,近日一位竖笛演奏家和他的室内乐团首次以直播的方式与观众见面,不过收效甚微,一场直播下来仅获得162元人民币打赏。
当然,打赏、观看量等数据,并不能衡量一场古典乐演出的好坏,不过这也引发讨论:古典乐直播是否会成为趋势?其实相比于同类型线下演出,古典乐与直播的“亲密接触”稍有些晚。诸如戏曲、民乐等艺术形式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尝试大型直播演出,粤剧直播更是已实现在直播间打上实时字幕,以便天南海北的网友理解。近日这场古典乐直播中,一些专业观众不得不通过弹幕“义务科普”,使得这场“云演出”更像是一种公益性质的试水。
古典乐直播能否长远发展,首先在于受众培养,需将习惯传统线下演出模式的观众与线上新生代观众进行合流。对于喜欢观看直播的受众群体来说,古典乐未必是很熟悉的领域,不少人对于古典乐直播更多是出于好奇心理,往往只会惊呼“这架钢琴真好看”“这首曲子弹得好快”,甚至点进直播间后看个热闹立马就退出了。仅仅依赖观众的好奇心无法让古典乐直播深入人心,相关从业者有必要在满足观众求知欲上做文章,以轻松愉快的互动方式做好古典乐相关知识普及、打好受众基础,在此之上再谈室内乐、交响乐的大型直播,若直接“搬运”演出到网上未免有些“简单粗暴”。
这方面其实可参考国乐领域方锦龙的经典案例。这位被称作“国乐演奏网红第一人”的现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最初就是在某平台直播国乐大师课上圈粉,以传道解惑的方式推广传统乐器乐理,收获了一批铁杆粉丝。之后他创作的一些视频资料又在其他短视频平台上产生更大影响,并最终形成现象级传播。国乐与古典乐,一中一洋,都偏向小众音乐,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借助直播进行展演,要想做出长期稳固的成绩,文化知识上的传播工作是一个大前提,不能单纯将直播看成传播形式上的锦上添花或陪衬。“直播+”在提供便捷化传播的同时,其实也对传统从业者提出了全新考验,在某些方面,直播甚至比线下演出的要求更为复杂精细。
正因为古典乐直播的相关经验不足,疫情期间靠直播解决古典音乐人群体生计问题,恐怕过于理想化。古典乐直播并非是疫情导致的无奈之举,而是特殊时期加速了古典乐与直播的融合。从市场化角度去看,要想形成成熟的古典乐直播至少还需要一两年持续运作。只有当直播受众群体真正懂得自己在听什么、看什么,才愿意为古典乐这种艺术形式付费。
至于直播影响古典乐的精英化,这其实是个伪命题。古典乐能够从宫廷贵族时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始终得益于传播技术发展,比如黑胶唱片、广播电台、CD、数字专辑。正因为它伴随媒介形态的变化一路高歌猛进,才能吸引更多听众走进线下剧场,但古典乐整体的门槛、文化形象、艺术价值并未受到丝毫影响。在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显著的今天,与其担忧直播是否会影响古典乐的精英化,不如更加自信主动一些,借助直播的力量为大众输送音乐上的“精英气质”。
需要强调的是,直播并非古典乐在寻求直播平台解决燃眉之急,而是双向扶持。古典乐能够为直播行业输送新鲜、高质量的文化内容,提升直播内容的多样性,丰富互联网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古典乐与直播的融合本身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文化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