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的纪录片变成免费资源供人下载 拿下豆瓣8.6

  • 我要分享:

  蒋能杰:拍摄被时代甩脱的故乡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隗延章

  发于2020.4.20总第944期《中国新闻周刊》

  一栋贴满瓷砖的农村小楼门口,一位中年男人和他的妻子、女儿、儿子坐在长条椅子上,正在拍摄全家福。拍摄结束,中年男人对着镜头说,“再给我拍一张寿相,拍张单人照。”中年男人叫赵品凤,15岁做矿工,陆续挖矿20年。拍照的时候,他已是尘肺病晚期患者,日常需要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留下那张照片两年之后的一天晚上,村里停电,赵品凤的呼吸机无法工作,次日凌晨两点,这个男人病危,凌晨六点,赵品凤过世。

  这是纪录片《矿民、马夫、尘肺病》中的一段。片子前半部分,讲述围绕矿山生存的村民们:运送矿石和炸药的马夫、在矿洞中挖矿的矿工、捡矿石卖的女性村民;后半部分,讲述矿工患上尘肺病,离开矿山之后的艰难处境。

  把镜头对准底层,这并不新鲜,但新鲜的是,导演把费尽心血拍摄的作品,竭尽全力免费发放给想看的观众。导演蒋能杰在豆瓣上等着,只要有人标注“想看”该片,蒋能杰就会将下载链接私信给对方。这种独特又令人心酸的推广方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如今,这部“无处播放”的纪录片,在豆瓣上取得了8.6分的高分,位列电影一周口碑榜榜首。

  矿民

  2010年,蒋能杰开始动手拍摄这部纪录片。那时,他正在家乡湖南邵阳市光安村的光明小学任数学代课老师,同事也在拍摄留守儿童的纪录片。闲暇时间,他跑到附近矿上,与矿工同吃同住,拍摄矿工、马夫们的生活。“觉得一般人很难拍到,也有一定公共价值。”蒋能杰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影片中出现的人物大都是与他相熟的村民,还有他的亲人,比如尘肺病人赵品凤就住在邻村;马夫是他的父亲蒋美林;一个矿洞的小老板,是他的堂弟,小名叫牵牛。

  在蒋能杰的家乡,开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矿价好的年景,村里去矿上工作的人就很多,矿价不好时,人数就少。这些矿大多是非法的私人矿洞,安全无法保证,却是村民除了务农,在家乡为数不多的增加收入的选择。

  与矿民、矿难有关的情景,交织在蒋能杰的童年记忆中。他7岁那年,村庄附近的矿山发生过一起矿难,死亡两人,其中一位是他五十多岁的外公。

  如今,外公已经过世近30年,他依然记得许多与外公过世有关的细节:那天姨夫与外公一同进了矿洞,走在外公后面。矿难发生之后,姨夫幸存下来,外公遗体抬回村庄时,一些村民嫌晦气,不让外公遗体经过自己家门,亲人只能绕路将外公的遗体抬到家门口。村里有风俗,在外面过世的人遗体不能进家门,外公的灵堂设在了家门口搭的棚子里。那天他走到外公遗体旁,见到外公的头部已经被砸得变形,母亲拿着毛巾,擦拭外公的脸庞。

  蒋能杰11岁那年,做矿工的父亲、二叔、三叔,都患上了尘肺病。父亲此后不再下矿洞,只做运送矿石、炸药等物资的马夫。多年以后,这一切成为了蒋能杰镜头中的素材。

  这部纪录片在2018年拍摄完毕,剪辑持续了半年,陆续改了十几版。剪片子时,家乡情景和童年记忆交织在一起,有时让他情绪低落。每剪一段,他就要停下来,抽根烟,或者出去走一走,透口气。

  如今,整顿之下,影片拍摄的非法矿洞已经都被关闭,即便公开放映也不会影响谁的利益。毕竟都是熟人,蒋能杰不想给旁人带去麻烦,他在征求当事人同意之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布在网上。于是,在疫情期间,人们看到了这部传播方式颇为“互联网化”的纪录片。

  朱靖江是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曾出版过专著《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最近,他给学生播放了蒋能杰的这部作品。他说,此前也有纪录片导演拍摄尘肺病家庭,比如季丹的《山坳里的女人们》。蒋能杰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切身性。“他就是这儿出来的,以及得这个病是他的亲戚朋友,体现到作品中,他个体的凝视会多一些。”朱靖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蒋能杰的父亲成为矿工,与他的爷爷的命运有一定关系。他的爷爷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于“文革”开始的第三年自杀。热爱读书的父亲,却因家庭成份问题,没能上高中,初中毕业就去当矿工。1984年,爷爷平反,有关部门发放了几百元抚恤金。蒋能杰的父亲用这笔抚恤金和一些积蓄,娶了媳妇。次年,蒋能杰出生。

  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