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守护人的非常战“疫”

  • 我要分享:

  国宝”守护人的非常战“疫” 湖北省博物馆“休眠”60多天后再出发

“国宝”守护人的非常战“疫”

  4月16日,方勤馆长(前)同当日值守在博物馆内的安保人员合影(无人机拍摄)。本报记者李贺摄

  新冠袭来,武汉“封城”。与这座城市同时“休眠”的,还有林立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数百个旅游文化景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

  过去的60多天,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守候在拥有24万余件文物的博物馆身边,如同曾经守候在刚刚出土的视如珍宝的每一件文物的身边

  疫情也带来更多思考,让文物“活起来”,要更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让更多人在家里就能感受文物魅力,领略文物价值

  4月14日,记者踏进许久不曾迈入的湖北省博物馆。为春节布置一新的红色灯笼依旧高高悬在入口的两侧,落下无人打理的灰尘。平日里被踏平的地砖,缝隙里生出绿色的杂草,有的竟长出几寸高,还开出粉紫色花苞。

  从未见过如此冷清的博物馆,除了满目熟悉的景物,不见人烟。

  2020年初,一场未知病毒的侵袭突如其来,一座期待团圆的大城市陡然“暂停”——为了遏制疫情蔓延,1100万人口、“九省通衢”的武汉宣布“封城”。

  与这座城市同时“休眠”的,还有林立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数百个旅游文化景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从疫情之初开始写抗“疫”日记,记录他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的感情,记载着他和同事们作为“国宝”守护人的日日夜夜。

  为了24万件文物安然无恙

  方勤坐在馆内广场正中间,60多天没有淋浴、穿着近日网购的深蓝色薄外套、“辟邪”的红色棉袜,脚边放着一个酒精喷壶……

  这位馆长好像又回到了记者初识他时忙碌于考古工地上皮肤黝黑的模样。

  过去的60多天,他守候在拥有24万余件文物的博物馆身边,如同曾经守候在刚刚出土的视如珍宝的每一件文物的身边。

  抗疫、闭门、守馆……

  和每一位普通的武汉市民一样,这是一个需要做出巨大牺牲和奉献的艰难决定。

  “我与这个城市患难与共:她病了,我无安!”在2月10日的日记中,方勤如是说。

  “难,当然难。风险未知、情况紧急,压力非常大。”作为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等国宝的“守门人”,方勤从1月20日开始写“抗疫日记”,有时上千字,有时只言片语。

  “1月23日。武汉封城。湖北省博物馆闭馆。早上起来都快9点了,慢悠悠地刷牙、洗脸,吃早饭,再一看微信,封城,半天没反应过来,明白过来也就懵了……我赶紧交代做好封展厅等闭馆工作……我提出能不能就地安置?就是说,由保安食堂供饭,在岗人员值班?建一个群,有事好商量,群名就叫‘临期战时机制’。”

  在这座疫情“风暴眼”的城市里,最大型的文化场馆宣布进入“临战”状态。

  1月27日,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疫情,“战时”管理升级,进入完全封闭状态:馆区值班人员不能出来,外面的人也不许进去,完全阻隔,以减少任何与外界接触带来的感染风险。75位工作人员吃住全在馆中。

  湖北省博物馆制定了严格的防疫措施,所有驻馆人员必须戴口罩;每日早餐、中餐、晚餐三次体温检测、盐水漱口及酒精消毒,并登记入册;每天安排专人定时定点消毒处理,上下午各一次的执勤区域酒精消毒,全区域的消毒液消毒;午餐和晚餐时间段各宿舍打开门窗通风半小时,生活区域保持卫生干净,最大限度做好自我防护……

  “看到一切安好,才觉得踏实了一些。”方勤说,博物馆监控室24小时有人值守实时监控文物安全。尽管博物馆封闭,但是安防值守与平时并无二致,每天的巡查一丝不能松懈,馆区的每个角落都要检查一遍。

  湖北省博物馆占地面积123亩,现有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藏品24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近千件。以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史前陶器,盘龙城和曾侯乙墓为代表的青铜器,春秋中期楚墓到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曾侯乙墓、郭店楚墓、望山楚墓、包山楚墓、云梦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简,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最具特色,是馆藏文物的代表。

  其中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和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被誉为湖北省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

  记者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监控室,这里10余块大屏可即时调取全馆426个摄像头的实时画面。曾侯乙展厅、梁庄王墓、郧县人厅、库房西、库房东……馆内每一个角落、每一件文物都在密切的监控下。

  2月13日,疫情仍胶着。方勤带上两床被子、两个床垫、一床床单、一个枕头,驶向省博物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