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古渔阳,是在一个寒冷的季节,暗淡的低云为渔阳古城蒙上了一层白纱,饱经风霜的建筑呈现一片沉寂的暗红。
渔阳,位于北京、天津、唐山、承德四市的腹地中,现为天津市蓟州区,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所建无终子国,隋朝时改称渔阳,后称蓟县。2007年,蓟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中国“千年古县”。
犹记初相逢
北宋初年,渔阳被称作蓟州,是燕云十六州之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相传蓟县西北有一山,谓之渔山,因县城在山南,故曰“渔阳”。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如今,作为旅游景点,游人可能鲜少关注;而作为研究对象,渔阳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是被古建筑爱好者们喜欢得紧。
鼓楼、文庙、独乐寺、蓟州白塔等都是渔阳古城的标志,其中,尤以独乐寺及蓟州白塔最为吸引人。在独乐寺观音阁的牌匾上,“太白”的小小落款为建筑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世人猜测“太白”所指正是唐代诗人李白。若“观音之阁”的牌匾为李白所题,独乐寺观音阁的历史便可追溯到盛唐时期。目前,我国现存唐代、五代、辽代的木结构建筑均是个位数,这也难怪梁思成称蓟县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曾经兴盛地
走近独乐寺院内,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梁思成在《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中,详细介绍了对独乐寺山门以及观音阁的考察情况。在总论部分,梁思成对寺名的源起加以解读:“蓟人又谓:‘独乐寺为安禄山誓师之地。独乐之名,亦禄山所命,盖禄山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故尔命名云。蓟城西北,有独乐水,为境内名川之一,不知寺以水名,抑水以寺名,抑二者皆为禄山命名也。’”
独乐寺到底是何时何人所建?根据《日下旧闻》记载,独乐寺初建的年代已不可考,目前所掌握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辽圣宗统和二年的重修记录。梁思成据此进行推测:由于唐代佛教兴盛、对于佛教的保护也较为周密,经历五代之乱后,适逢重修之时。因此,在统和年间(也就是宋太宗雍熙元年)的此次重修前,寺庙极可能已有300年以上历史,“寺之创立,至迟亦在唐初。”
984年独乐寺的重修与辽代尊崇佛教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公元936年,后晋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政权。契丹领有燕云十六州后,大量契丹人涌入,和汉人共同生活在这里,社会风俗、宗教文化得到极大融合。辽太宗时期,佛教进入契丹社会,辽圣宗时开始大力推崇佛教。此地逐渐发展成佛教文化重心,到辽代晚期“僧侣、佛寺之数冠北方”。渔阳古城独乐寺便是在辽圣宗时期进行重修的。从地理空间上来看,位于渔阳古城的独乐寺地处辽地,与南方宋地相对隔绝;从时间坐标上,独乐寺之修建距离唐代灭亡只有77年,而距离宋代李诫创作的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刊载尚余119年。因此,其建筑形制,秉承大唐遗风、大木作做法,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传闻古人来到独乐寺,在山门处跪拜,抬头时透过观音阁三层打开的窗户,便可望见阁内观音低垂的目光,给人以巧妙之感。山门处,左右屹立哼哈二将,其外形高大,而表面涂层已然风化,呈现碎裂状,二像面部不见怒目、似有笑意。行至观音阁前,可见高大的建筑巍峨屹立,其木柱上端微微内收、丰满柔和,称之“卷杀”;外围柱向内倾斜、以求稳定,号为“侧脚”。木构整体力的美感与局部细致的加工,使人仿佛穿越千年,在那时那地与不知名的匠师邂逅。
古城需守护
行走在蓟县独乐寺中,北京交通大学马蒙老师正领学生调研。“蓟县独乐寺、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是唐宋风格建筑的代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则是明清建筑的样板,我们如何快速分辨唐宋建筑与明清建筑呢?首先,看外观,唐宋建筑的屋顶坡度舒缓、出檐深远,并且普遍采用侧脚、生起、卷杀等做法,使构成建筑立面的曲线柔和,构建细节弧度优美。其次,看结构,唐宋建筑的斗拱硕大、极具力学美感,其高度可达柱高的1/3至1/2;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梁与柱的结合更直接和牢固,作为转换层的斗拱受力作用衰减,导致明清建筑中斗拱体量大大缩小,沦为装饰。”
独乐寺南相距数十米处,是蓟州白塔所在地。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修复中,修复人员发现白塔是明塔中包裹着辽塔,由此揭开了渔阳古城历史的又一层神秘面纱。高大的白塔在古城中十分显眼,在塔内,有三个互相不通的中空小室,塔身四面刻有佛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