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诠释我党初心:系列纪录片《国家记忆

  • 我要分享:

  充分诠释我党初心的精品佳作

  系列纪录片《国家记忆——红色沂蒙》观感

系列纪录片《国家记忆——红色沂蒙》观感

  最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了三集电视纪录片《红色沂蒙》,充分地诠释了什么是党的初心

  首先,它确立了一个很好的主题: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幸福。

  本片开头一集就首先给出了这个主题。1941年底,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和“蚕食”,沂蒙所在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同其他根据地一样,迎来了最困难的时期:根据地面积大幅缩小,军民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军困民愁。毛泽东派刘少奇前去破解危局。刘少奇到鲁南经过调研后,只用一招就破解了危局。“双减”运动的开展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激情和生产热情,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发展。

  “双减”使根据地民众看到:共产党是为穷人着想的,是为穷人谋利益、办实事、解疾苦的,是穷人的靠山、穷人的希望,是穷人改变命运的唯一指靠。根据地广大民众因此对共产党就信服,就拥护,就跟从,就支持;最后的一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的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的一个儿,送去上战场;最后的一滴血,献出来打豺狼。当军人打仗需要吃饭时,就有人站出来挨家挨户筹粮,推碾子碾米,用鏊子烙饼,然后再冒着硝烟送上战场;当军队过河需要搭桥时,就有女人们卸下自家的门板、铺板站在冰冷的河水里当桥桩,用血肉之躯扛起板搭成人桥,让部队通过。老百姓的踊跃参军使共产党的队伍越走越长,力量越打越壮;老百姓的踊跃支前又使共产党军队的士气越来越旺,战斗力越来越强。

  在开展“双减”以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大生产运动也开始了。军队和根据地的党政机关人员普遍开展生产运动,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开荒种地,办工厂、搞工业,自己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减轻了群众的负担,同时也帮助群众开展生产,真正形成了敌后根据地党与群众一条心、军队人民共生产的大好局面。

  正像本片中所说的,“双减”运动把沂蒙老百姓的心和共产党八路军的心真正贴合在了一起,于是出现了“一门双英”、“一门三英”、“一门四英”的送子参军潮。在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指导下,包括沂蒙在内的山东根据地面貌焕然一新。

  通过这些事实,本片第一集写下这样的结束语:“在山东根据地,一切奇迹的发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力量基点。为百姓谋幸福,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这段话犹如画龙点睛,不仅点明了本片的主题,更加突出了本片的主题。如果说,前边是用历史、用事实、用案例潜伏下主题、暗示着主题,那么,结尾则是用哲理、用理性语言,再提炼出主题、揭示出主题,也更加地进一步有力地呈现出主题、强化出主题、凸显出主题。

  其次,它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主题。

  主题确定后,本片又从以下三个方面很好地表现了主题。

  一是用因果关系去表现主题。本片共有三集,这三集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第一集讲的是:共产党八路军为人民谋幸福,第二集和第三集讲的是军民一条心、一家人,人民拥护支持共产党八路军。三集之间,第一集是因,第二、三集是果;第一集是种子,第二、三集是收获。没有因,就没有果;同样,有了因,就必然会有果。共产党为人民的结果,则必然是人民拥护共产党。

  二是用典型案例去表现主题。例如,第二集“水乳交融”中讲述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全家舍弃骨肉亲情而保存烈士血脉的故事,第三集“铜墙铁壁"中讲述的32位沂蒙红嫂,用羸弱之躯为八路军搭建“女人桥”的故事,“沂蒙六姐妹"在两天内为解放军把5000斤粮食烙成煎饼,送到前线的故事等。这些故事都非常典型,非常具有代表性,特别是都非常感人,可以动天地、感鬼神,让人泪目。

  它们让人看到的都是民心,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之处,是人心的巨大力量。它们可以让人更深切地体会到,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哪里,共产党胜利的秘诀藏在哪里。

  三是用档案来表现主题。作为一个档案人,我注意到本片运用了不少档案,包括文书档案,如毛泽东给刘少奇的三份电报;照片档案,如组织搭建“女人桥”的妇救会长李桂芳等人的合影照片,一位沂蒙大娘给炮兵连长指明炮击目标的照片,“沂蒙六姐妹”的照片,战时托儿所孩子们与养育他们的沂蒙母亲的照片等,还有录像档案。有的地方运用档案表现主题,有的地方甚至围绕档案讲故事,这就强化了主题,讲好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