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信息要适度 开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宅家多读历史传记地理游记
毕淑敏:《花冠病毒》所写 希望永不重现
“新冠病毒疫情之下,宅在家里的人,可以读历史人物传记和旅游地理方面的书籍画册,帮你获得时间及空间的纵深感。开阔视野,涵养心性,增强应对疫情的勇敢和自信。”2月6日晚,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女士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事军医工作20年的她,擅长撰写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她在2012年推出了长篇小说《花冠病毒》——里面描写了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大城市突发瘟疫,然后城市封锁、民众出逃、抢购成风……当然,更多的是英勇抗击。
毕淑敏希望小说所写,永远不重现。她期待疫情之下的职场人士,在家网上办公,能够调整好心态,保持内心的定力和安稳。
忆旧作:深入非典一线,写出《花冠病毒》
北青报:能否谈谈《花冠病毒》创作背后的故事?它对当下我们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有哪些启示意义?面对疫情有无新的创作计划?
毕淑敏:2003年“非典”时期,我受中国作家协会派遣,参加特别采访组,赶赴“非典”第一线。当时我的母亲身患肝癌晚期,我奉命出征,心想这一去很可能和老母亲生离死别。但母亲支持我去,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我开始昼夜走访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生护士,包括外交部、国家气象局、军事医学科学院还有很多卫生防疫部门,也包括从非典中恢复过来的病人。这一切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经历,酝酿沉淀了8年,凝聚成201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花冠病毒》。
此次疫情暴发,现锁定在人类贪吃野生动物,病源和“非典”基本相同。这说明如果此恶习不改,以后还有可能会暴发新的瘟疫。说实话,病毒远远比人类更为古老。病毒肆虐,它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异?为何从原来的状态奔逸而出,疯狂地侵袭损害人类?我们如何与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和平共处在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不然的话,灾难骤起时,我们不知道它从何而来。灾难离开时,我们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我们更不知道的是——下一次它会不会再来?人类生活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中。
这几天也有朋友不断问我为何在8年前就有此情节设置?事实上,我希望它永远不重现。但如果产生灾难的土壤依然存在,人类和病毒必有一战,且很可能一战再战。我坚信这次瘟疫一定会过去,我们一定能胜利。不过,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补牢。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太惨重了。
至于新的创作计划,暂时没有。我现在一直宅在家里,哪里也没去。
说当下:信息如饭菜,要适度有营养
北青报:这次新冠疫情下,有的小区被封闭,有的疑似病人被医学观察,还有的确诊病人被救护车拉走。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会否加大民众的心理恐慌度?如何去应对这些信息?
毕淑敏:人类对于突发的不安全事件,本能地很警觉。过去受条件所限,某部落发现入侵者、山火、灾变等,只是在小范围之内传播。现在网络化时代,信息量非常大,真假莫辨。对于新冠疫情这类突发事件,任何消息都会引发人们高度关注,人们纷纷在获得的第一时间推送。我认为,人要学会对信息加以梳理甄别,不可接受来源不明的过多信息。信息如同饭菜,要适度,要有营养的,第一要素是真实。而不能像填鸭,塞进过少就被动接受多少。当你没有办法完全识别时,杜绝这些信息。
比如,有人给你发了一个15秒钟的短视频,告诉你这个人因新冠病毒倒在地上死去了。但这究竟是不是一个新冠病人?你不知道。死者生前是否有其它疾病?你也不知道。不在现场,仅凭15秒钟的短视频,你无从分辨。所以,这时就不能随意转发。马路边上看到有人死亡,把死亡过程拍摄出来发到网上,也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我能理解,当一个人看到自家所在小区被封闭,不断听到救护车响,看到有人被拉走有人被隔离,会感到很紧张。但理智可以指挥情绪,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理性告诉你,封闭小区是目前采取的正确措施,它并非歧视和小题大做,居住在这里的人应该镇定接受这个变化,情绪就会渐渐安定下来。
保持镇定,不要风声鹤唳、不要惊恐万分,甚至生出怨怼心理。这样,你就会比较坦然,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