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守望文明

  • 我要分享:

  近期,《中国地名大会》《记住乡愁》等文化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出,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些节目聚焦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承载深厚的家国情怀,以现代表达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讲得深入人心,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累重要经验。  

  临近春节,亿万中国人重返故乡、共叙乡情。借此刊发相关文章,以飨读者。

  ——编 者

  地名凝聚我们的乡情

  葛剑雄

  《中国地名大会》播出后,我的微博收到不少网友的留言。旅居海外多年不见的朋友也向我倾诉对故乡的思念。借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传播,《中国地名大会》对于引导全民关注地名文化,更加重视地名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起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推动作用。

  说实话,一开始接到节目组的邀请时,我有所顾虑,担心节目内容过于娱乐化、偏离地名文化这一主题。但亲身参加节目的录制,看到节目组从策划组织,到参赛选手的认真准备,都坚持严肃认真的态度,我的顾虑一一打消了。参赛选手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他们来自很多行业,有的年龄跟我相仿,有的还是在读的大学生,当然,还是以年轻人为主力,他们的认真投入让我十分感动。

  我经常问学生,你是哪里人?他们往往只告诉我是某市人,讲到“地级市”一级。我又问是市下面的哪个县哪个区,才会告诉我县一级的籍贯。我们介绍籍贯的传统做法是具体到县一级,如果不这样做,长此以往,恐怕中国人的地理知识会越来越贫乏。

  因为地名不只是记录它所代表的空间范围,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信息。地名往往是人们赋予自然环境的约定俗成的结果,必然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等特征。一个地名由通名和专名组成。比如,南京路、苏州河这两个地名,“南京”“苏州”就是专名,“路”“河”就是通名。专名的来源包含很多与历史有关的文化。从大的层面来看,中华文明由各种具体的文化和精神所构成,地名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们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所以,地名不只有空间的意义,还凝聚着我们的乡情。

  地名本身的信息是值得重视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新命名的地名,突出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念。地名蕴含的价值观,对于今天也具有激励作用。黄骅是一座以英雄黄骅名字命名的城市,1945年当地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于县内的黄骅烈士而易名黄骅县。如果只是立一座纪念碑,也许只有当地人或者经过此地的人能够看到。用烈士的名字来命名一个地方,随着地名在全国的普及使用,保家卫国、崇敬英雄的价值观将被更广泛地传播。

  这些年,大家很关注更改地名的现象。对于更改地名,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乱改地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割裂历史记忆的危险。有一些地名虽然有特别的历史记忆,但已经不符合当前主流的价值观,那就没有必要再保留。一味复古,认为地名越老越好,我也不赞成。地名本身既是一个文化符号,也是实用的工具。有些地名已经改掉很久了,本身意义又不是特别大,或者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就没必要刻意复古。有些重要的地名没有了,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恢复或保留。比如有的大地名没有了,可以适当保留小地名。甚至小地名没有了,但又有重要的历史事件,可以在原地立一块铭牌。不是只有完全把地名改回来这一个办法。

  规范地名的使用、重视地名文化,立足点在于传承文化和历史。近些年,《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受到大家欢迎,这是个好现象。提升全民的传统文化素养,让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我们的价值观,需要研究者久久为功,做更加扎实深入的研究和普及传播工作。

  (作者为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本报记者任姗姗采访整理)

  真正的力量藏在这里

  郭文斌

  2020年1月2日,《记住乡愁》第六季开播,再次以同时段全国纪录片收视率第一的佳绩获得开门红。至此,此档节目累计收看观众规模超过170亿人次。

  《记住乡愁》自2015年1月推出,先后制作播出了第一季、第二季古村系列120集,第三季、第四季古镇系列120集,第五季历史文化街区系列60集。节目通过挖掘传统古村、古镇、老街、古城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实现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