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 我要分享: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成都庙会、花会均在青羊宫举办。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清末过年时儿童喜放鞭炮情景的年画。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清末一家官员过年时“祭灶”的情景。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老成都街边耍狮子的人。西德尼·戴维·甘博摄

大年三十 床下点灯照虚耗

古时一家四代人除夕夜守岁时其乐陶陶的幸福情景。

  2013年5月21日,晴。
  天朗气清,流沙河先生换去了惯常的长袖衬衣加小背心,着一白衣短袖,与孙梦渔、王健诸先生在府河边吃茶聊天。笔者出示所藏清代同治年间《重修成都县志》,其中有关于成都古代习俗,流沙河先生看后感叹:“我们成都真好啊!”
  他说,清代《重修成都县志》谈到成都时讲,“土地沃美,人士俊义。”而谈到民俗时又称赞成都,“俗不愁苦,尚侈好文,民重蚕事,俗妇娱乐。”宋代的《成都府志》上说:“地大而腴,民勤耕作,无尺寸之弃,岁三四收。”这段说得好准确啊!特别是这句“无尺寸之弃”,过去成都郊外的农田非常肥沃,加之水系发达,灌溉良好,土地上旮旮旯旯都种满庄稼,没有一点浪费的,每年有三四次收获,有小麦、油菜籽、水稻、豆子等等。
  那么,在物产丰富的成都,又有哪些久远而又亲切的成都民俗呢?

祭灶趣事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都祭灶,罗隐有诗云:“一盏清茶一缕烟,灶君皇帝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说的是文人穷,灶王爷也跟着受穷。东坡先生流放时,很长时间没有吃到肉了,到了腊月二十二日,他知道明日一定会有肉吃了,于是写下:“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吾。”第二天,当地的百姓果然将菲薄的祭品给先生送来。
  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都是地段小神,传说土地是社神,“社”的古音读“土”。过去有一副对联也很有趣,那是每逢过年,家家喜庆,燃放烟花爆竹,门外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那里,却很冷清,于是他俩在那里对话:
  夫人:哪里放炮?
  老爷:人家过年!

虚耗神

  我小时候,家里大年三十晚上都要在床底下点燃一盏油灯,妈妈告诉我,这叫“照虚耗”。因为每家每户都有许多虚耗神,多藏在水井里、厕所里、阴沟里、厨房里,甚至床底下,让家里的财产在不知不觉间莫名其妙地减少,如果发现它们就要把它们赶走,如果你发现床下有耗子,就说明你发现了家的虚耗神,赶走它们就行了,这是大年三十晚上的活动项目之一。
  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饮酒聚餐叫“团年”;小娃娃给大人叩拜叫“辞年”;围炉通宵不睡叫“守岁”;晚上燃放烟花爆竹叫“闹年”,这些和今天的民俗基本上差不多,只是一点弄错,大年三十晚上给长辈叩拜叫“辞年”,而非“拜年”,只有大年初一,去叩拜才叫“拜年”。

逛娘娘庙

  农历三月三,成都人逛娘娘庙:娘娘就是送子娘娘,娘娘庙就在福字街和顺城街那里,庙子早拆了。古时候,凡是想要生娃娃的或已怀孕的妇女,都要去拜送子娘娘。人们在娘娘庙获取一种木头刻的小娃娃,带回去馈赠亲友中有望得子者。当然东岳庙也要去,东岳大帝管一切生,而南岳大帝管一切死。

遨游 遨床 遨头

  每年春节放假期间,成都男男女女都要去浣花溪游玩,这个风俗至少可以推到五代时期,成都游赏之盛甲于全蜀。蜀郡太守带着大家去郊外游玩叫“遨游”;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带着小凳子,玩累了可以放下来坐着休息叫“遨床”;道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少男少女相互嬉戏,还不时眉目传情,游玩多为看到意中人。太守被人称为“遨头”,意思就是“耍娃儿们的头头”。

城隍巡游

  城隍巡游,这个节目现在看不到了。原先每年的清明、中元日、十月初一,成都都有三次游城隍。成都城隍就是成都市的守护神,要抬出来,从北门出巡,就是在它管辖的范围“视察工作”。这里有个“舁(yú)”,就是木头做的轿子,几个人抬着木头刻的城隍像,与真人一般大小,巡游完后抬到庙里泥塑的大像背后放着。巡游还有求雨、祈福、禳灾之功用。

晒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