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的未来值得期待

  • 我要分享:

  艺术节往基层渗透,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内容、模式和承办主体更加多样。

  理念的前瞻和概念的创新,正成为艺术节的灵魂。艺术节的内容设计,越来越注重主题阐发,聚焦艺术的外延和跨界。

  艺术节应挖掘当地文化传统,与旅游深度融合,共同打造地方品牌。  

  新年伊始,第二十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拉开序幕,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位艺术家,将在近1个月的时间里,用艺术为冬日添暖。

  这是繁荣活跃的各种艺术节的一个身影。

  在中国,仅国家级的艺术节就有几十个。从演出内容来看,既有综合性的艺术节,也有单一门类的戏剧节、音乐节等。从举办方式看,大部分艺术节都是固定地点,也有一些由各地轮流承办。若按规模划分,既有短至几天的小型艺术节,也有长达1个月乃至几个月的大型艺术节;大多数艺术节都是每年举办,也有的是几年一届……

  随着经济发展规模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变化,艺术节正在往基层渗透,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内容、模式和承办主体也变得更加多样。许多小微型艺术节开始出现,像“毛细血管”,将艺术养分输送到各个角落。

  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节日”,艺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提升艺术节品质

  内容策划是核心

  内容,是一个艺术节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的内容,形成艺术节不同的风格特征,面向不同受众群体。如亚洲艺术节的特色,是文化多样性;北京国际音乐节,是顶级的专业水准;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民族文化的现代美……

  好的内容策划,首先在于高质量节目。北京国际音乐节上亮相的名团名家,可以拉出一份长长的名单——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大提琴家马友友,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何塞·卡雷拉斯……还有柏林爱乐等世界顶尖乐团的指挥家、首席乐手,舞台上演绎的也多是经典名作,奠定了其在国内古典音乐主题艺术节中的引领地位。

  原创首演作品比例,也是衡量一个艺术节“层次”的重要标杆。近年来,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原创首演作品比例领跑全国,到2019年已占一半左右。越来越多世界名团将作品的亚洲首演放在这里,艺术节的委约创作亦不断给人惊喜,比如去年的开幕演出杂技剧《战上海》。这些“仅此一家”的独特节目,每年都会吸引不少观众专程从外地“打飞的”来看。

  此外,与一时一地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也能增强节目的吸引力。如去年“相约北京”举办期间,适逢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艺术节便策划了“亚洲芭蕾舞之夜”开幕演出;今年将召开东京奥运会,遂选择日本作为主宾国。

  板块设计也是内容策划的一部分。如今的大型艺术节,通常包括青年艺术家扶持、艺术教育、讲座论坛、展览、嘉年华等不同板块,满足所有能想到的需求。优秀的艺术节还会格外关注年轻观众口味、重视创新。2019年北京国际音乐节在新锐演出领域大胆突破,推出VR音乐体验等新形式,希冀为古典音乐赋予新内涵;上海国际艺术节特设“青年观剧团”,挑选数百名大学生、高中生写剧评,给节目打分,由此得出反映年轻人偏好的“青评果指数”;乌镇戏剧节更是以年轻化著称,大学生剧社的免费表演遍布街头巷尾,新潮有趣……

  种种迹象表明,理念的前瞻和概念的创新,正成为艺术节的灵魂。艺术节的内容设计,越来越注重主题阐发,聚焦艺术的外延和跨界。

  实现可持续发展

  市场运营是关键

  办好一个艺术节,关键是什么?很多实践者和专家给出的答案不约而同:如何持续地吸引观众。

  音乐评论家、中国对外文化公司艺术顾问刘雪枫认为,除了高质量内容,成功的市场运营是关键。“当然,‘市场’不仅仅指票房,也包括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企业的关注与赞助……一个运营良好的艺术节,既要有‘上座率’,又能做到收支平衡。”

  据了解,欧洲众多知名艺术节中,政府出资、商业赞助和票房收入的比例大致相当。中国由于注重艺术节的“惠民”功能,加上部分地区的演出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地方政府往往会给予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其实,惠民与市场并不矛盾,在当前条件下,惠民可以说是进行传播、培养受众的必经过程。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户外板块“艺术天空”,基本都是免费演出,出乎艺委会意料的是,凡是在户外演过的节目,后来再进剧院,票都卖得特别好。原因就在于,户外演出为这些节目积攒了口碑,培养了一批艺术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