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 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

  • 我要分享:

  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
  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文明之声)

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 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

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外景。

北京猿人头盖骨出土90周年 不断丰富史前文化遗产

  北京猿人与石器。

  核心阅读

  1929年,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被发掘出土;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遗址博物馆新馆、考古遗址公园的对外开放,周口店遗址承担着科研、科普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市房山县龙骨山上的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是上世纪世界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人类的历史被推前至50多万年前(后续的测年表明北京猿人最早者为距今80万年左右),并据此确立了人类演化史上十分重要的直立人阶段,成为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的一座里程碑。

  90年间,周口店遗址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记录:代表40余个体的北京猿人化石被逐一发现,数十万件石制品被发掘出土,早期人类有控制用火的证据被收集论证,大量与古人类生存相关的动物化石被采集,26处有学术价值的遗址点被发现和发掘……通过大量研究成果,东亚古人类从直立人经早期智人直至晚期智人的近80万年的体质演化和文化发展框架得以搭建,这一漫长历史时期生态变化和人与环境耦合演化的信息得以提取。当初为发掘和研究该遗址而草创的新生代研究室也发展为蜚声学坛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数代学者为构建人类演化的历史版图、追溯东亚人类的源头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随着遗址博物馆新馆、考古遗址公园的对外开放,周口店遗址承担着科研、科普和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任务。

  提取论证北京猿人用火证据

  周口店遗址曾被公认为保存古人类最早的有控制用火的证据,但这样的结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曾受到质疑。2009年至2016年期间,新的科学考古发掘在周口店遗址最核心的部位第1地点西侧堆积体上部展开,其中一项重大收获是对北京猿人用火证据的提取论证。考古人员从上文化层(第4层)提取到四个方面、毋庸置疑的原地用火证据。

  发掘揭露出三处集中用火的部位或火塘,其中一处火塘残存围石圈筑结构。火塘内的沉积物呈现异常的红色,其间夹杂着灰黑色疑似灰烬的物质。科技分析显示这些部位集中分布着高含量的植硅体、钾元素等燃烧产物和超出常规的磁化率信号和红度,确定被长时间使用过。

  发掘出多件内外皆呈黑或灰褐色、科技分析证明是被烧过的动物骨骼。这些烧骨与石制品、火塘等文化遗存出现在同一层面上相距很近的位置,具有清晰的共生关系。

  发掘显示高温受热的灰岩变成石灰。研究证实,将石灰石变成石灰的过程,非偶尔发生的野火所能为,这些石灰岩块和颗粒不等的石灰粉末堆积在一起,显系原生并就地埋藏,可以排除从洞外被水带入的可能性。

  课题组进行了系统的野外沉积样品采集和磁化率、色度测量分析,结果显示,被认定为用火部位的沉积物的磁化率、红度显著异常。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的特征进一步揭示具有高磁化率值的区域应该经历了700℃以上高温的持续燃烧加热,这是自然火难以达到的温度,说明这些区域确实发生过长时间集中原地用火。

  上述发现与分析结果提供了北京猿人遗址上文化层发生过有控制的原地用火的坚实证据。

  通过田野考察、发掘寻找新的遗址和材料,是古人类学和考古学取得科学发现和创新突破的关键环节。科学家通过对周口店遗址核心区域龙骨山的系统勘探,在山体西坡发现两处异常区,钻探证明是尚未出露的洞穴,洞内充填着土状堆积。这意味着周口店遗址的核心部位还埋藏着尚未被发现、有可能蕴藏重要的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存的洞穴,周口店遗址未来取得重大发现和研究突破的前景可期。

  助力东亚古人类研究

  2003年,在周口店遗址区的一个田园洞内,一具古人类的遗骸被发掘出土。这具遗骸包含了下颌骨和体骨的大部分骨骼,属于4万年前生活在该地区的一个早期人类个体。该化石的发现,为周口店遗址的学术历史带来新惊喜,对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珍贵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