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传承红色基因
回拨时间的指针,总有一些高光时刻让人永远铭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亲临山东代表团参加审议,要求山东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孔孟故里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悠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文化在齐鲁大地不断孕育,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感天动地。近年来,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在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同时,激发起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创新传统文化打开方式
身着汉服、亲手拓片、弹奏古琴……日前,在济南召开的第八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凭借着生动的传统文化现场体验惊艳亮相,大放异彩,成为文博会的一大亮点。
若把目光转向位于曲阜的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生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区,更能让人深受洗礼。缓缓推开体验基地的复古大门,面前一扇高耸的“礼门义路”格外引人注目。设置庄严肃穆的“礼门义路”,将体验者比喻成君子,寓意君子要“进礼门,行义路”,做人必须遵循礼义。跨过“礼门义路”,象征着儒家文化对每个体验者的心灵进行洗礼,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礼仪体验环节。在体验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者无不兴致盎然、交口称赞。
体验基地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在齐鲁大地,一个个传统文化新的打开方式正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今年9月开馆的孔子博物馆里,记者在孔子圣迹图大型互动厅和孔子的智慧单元看到,点开“夫子问答”的屏幕,观众可直接和“孔子”对话,聆听孔子故事,增加了互动性和亲切感。作为儒家文物藏品最丰富、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省级现代化博物馆,孔子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70万件,展陈以孔府旧藏文物为主,利用数字化手段,以服务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为主要目标,突出互动体验与感悟。据孔子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自2018年11月26日试运行以来,进馆参观体验总人数已达35万人。
进入新时代,如何传承好、弘扬好优秀传统文化?在珍视遗产、激活潜能的同时,山东还着力做好“新、兴、活、融”四篇文章。通过研究阐发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实施“儒学大家”计划,建成全球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成立尼山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着力推进《齐鲁大典》《子海》《儒藏》《孔府档案》等儒学典籍文献编纂和“全球汉籍合璧工程”等重点项目,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通过提能升级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齐文化传承创新“两大示范区”,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齐长城文化带、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带“三个文化带”,建成尼山圣境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建设中国教师博物馆。通过普及推广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整体推进美德山东、文明山东、诚信山东建设,广泛推行孝、诚、爱、仁“四德工程”,全省城乡基层“道德讲堂”达6万余所,建成儒学讲堂2.3万多个,“善行义举四德榜”达9.5万余个,率先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通过传播交流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融”起来:大力“请进来”,精心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世界儒学大会、国际孔子文化节、儒商大会等高端国际峰会,搭建永不落幕的文化交流“大舞台”;稳健“走出去”,在海外开展“山东文化年”“孔子文化周”等系列活动,在2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39家“尼山书屋”,扩大朋友圈,画好同心圆。
让红色基因融进血脉
“一声声呼唤,一声声真情,沂蒙儿女把生命留给子弟兵,世间哪有这样的人,世间哪有这样的情……”11月1日晚,充分展现沂蒙精神的红色精品力作——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偌大的演出厅座无虚席,动人心弦的唱词久久回响。演出结束,观众纷纷起立,掌声响彻大厅。
《沂蒙山》依据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讲述了沂蒙人民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自2018年12月首演以来,在省内外已演出70余场,得到业内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创新之作,是当代文艺培根铸魂的上乘之作,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