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河病逝 岁月淘不尽诗歌与理想

  • 我要分享:

  流沙河病逝 岁月淘不尽诗歌与理想

  姓名:流沙河(本名:余勋坦)

  性别:男 年龄:88岁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日期:2019年11月23日  

  生前职业: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2019年11月23日下午3时45分,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在成都因喉癌去世,享年88岁。

  “3点45分,父亲离开了。”下午3时50分,流沙河的儿子余鲲通过微信向媒体发布确认信息。此外,余鲲对四川当地媒体表示,“流沙河生前还有未完成的遗憾。父亲最放不下的就是那些未完成的写作和研究。”

  十多天前,流沙河刚刚度过了自己88岁的生日。据媒体报道,流沙河于11月23日上午10时陷入深度昏迷,尚未来得及留下遗言。流沙河患喉癌已有时日,十几天前才被诊断发现,癌细胞扩散引起并发症,于11月23日下午3时45分离世。

  离校追逐文学梦想

  流沙河是个诗人,但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诗人。据说,他曾经有一张名片,上面原来印刷着“流沙河,诗人,中国作家协会四川分会”。但后来他将“诗人”两字剪掉,原因是他不认同诗人是一个可以长期持存的固有身份。正如他写诗的热情。

  大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沙河就不写诗了。在短暂的岁月里,流沙河经历了太多历史变故。他从4岁的时候就研读古文,学习用文言文写作,培养出了对古典文学的浓郁兴趣,在高中时期就能背诵大量《庄子》《孟子》中的篇章,对国学的认知远超同龄人。在耄耋之年提及此事,流沙河依旧把这视为自己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会和记者探讨《诗经》中采摘野菜的动作是否描写精确,会对古代诗歌中的字词寻根问底,一定要找到精确合理的解释,他把这件事情视为中国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即一个搞文化创作的人,如果连自己本国的文化都不能理解,又谈何超越。此后流沙河遭遇了很多曲折,包括被抽调参与修建广汉军用机场。在1949年因为化学成绩优异,便报考了四川大学农化系,但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梦想。在四川大学呆了半年后,流沙河便离校,转而追逐自身的理想。

  流沙河所谓的理想,是要投身于“创造历史的洪流中”。1950年,流沙河到《川西农民报》担任副刊编辑,两年后,又被调到了四川省文联,担任《星星》杂志的编辑。也是在这个时期,流沙河在文联资料室担任了两年的保管员,在这里,他变成了一个“书痴”,他在藏书室里遇到古书便捧起来读,诸如《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的生僻书籍,流沙河也能侃侃道来。此时,流沙河第一次有了不必写诗的想法,他想,如果能让更多不同风格与思想的诗人涌现出来,会更有利于中国文化氛围的改善。于是,流沙河和丘原以及领导李累等人一起创办了《星星》诗刊杂志,在1957年1月出版了创刊号,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份官办诗刊。流沙河的工作也就变成了从事诗歌与文献研究。

  藏不住写诗的欲望

  虽然想要退居幕后,但作为一个诗人,写诗的欲望终究是藏不住的。1年前,流沙河在回成都的火车上随手写成的《草木篇》被发表在了这份诗刊杂志上。流沙河创作这首诗的想法完全出于一位诗人的自省,他认为,自己年轻时期写的诗大多数已经脱离了诗歌的意境与美学象征。于是,他便回到诗歌的美学本质上去,用象征的方式写出了《草木篇》,用植物比喻不同的人格。例如白杨,“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例如仙人掌,“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尽管流沙河认为“这些诗,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它们简短而质朴,包含不同的人生品格,被视为流沙河的经典作品。

  除了写诗,流沙河还关注中国台湾诗人的作品。1985年,他主导出版了《台湾中年诗人十二家》,成为了第一个向大陆介绍余光中诗歌的人。从事诗歌研究的他准确地看到了余光中诗歌中的美感,曾经评价说,“就其主脉,一般而言,余光中的诗作,纳古典入现代,藏炫智入抒情,儒雅风流,有我中华文化独特的芬芳,深受鄙人喜爱”。流沙河也因此被视为余光中诗歌的知音。在评价流沙河的时候,诗人王家新认为他是一名“真正的诗人”,而且在介绍台湾诗人这方面,流沙河的工作尤其宝贵,“他开设的这个专栏,我们上大学期间,作为一个年轻的诗人几乎每期都看了。今天看来还是很有意义。在那个时间,他有系统地介绍台湾的优秀诗人,率先、系统地介绍了我们从来不了解的那些诗人和作品,流沙河先生从他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角度来介绍、解读诗歌,给我们带来很新鲜的刺激和启发”。

  没有因为名气而自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