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的自信讲述: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观察

  • 我要分享:

  11月17日晚,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闭幕演出,演奏家安德鲁·曼兹、黄蒙拉携手北德广播爱乐乐团,在上海大剧院演绎了一场原汁原味的德奥交响音乐会。小提琴家黄蒙拉感慨:“作为在中国上海成长起来的音乐家,能同西方优秀的交响乐团在自己家门口,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听众们献演勃拉姆斯的伟大作品,我内心感到无比自豪。”  

  10月18日晚,也是在流光溢彩的上海大剧院,一台充满英雄主义气概的杂技剧《战上海》拉开了艺术节的帷幕。奇、难、绝、美,观者惊呼,这是一台超出所有中外观众想象极限的作品。不能开口、拙于叙事的杂技,被有机整合到上海黎明前夕的英雄主义叙事中。这是一次用时代语言、国际语言传递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创新尝试,探索的是中国杂技剧的新标度,更是“中国故事”的自信讲述。

  提炼艺术语言、融汇时代风格、传递中国声音、描绘精神图谱,全力打造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交流互鉴平台——单从开闭幕演出的选择,就能看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追求。历时31天的本届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承办,以出新出彩、深入人心的各类活动,延续“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办节宗旨,呈现“创新性、国际性和艺术性”独特气质。

  愈开放,愈自信,融传统,善创新。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阔大气象,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直接成果,更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使命在肩、砥砺奋进的缩影。跨越东西方文化,书写时代史诗,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成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一股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红色作品,连通时代脉搏

  “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不息肩。”作为本届艺术节的委约剧目,上海沪剧院原创沪剧《一号机密》10月23日晚在申城上演。当晚,上海另一部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返场”。连同杂技剧《战上海》,上海以3种文艺样式呈现红色题材“三部曲”,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刷新了观众对红色题材作品的既有印象,赢得了年轻观众的由衷喜爱。

  “红色题材不是口号式的,要用真情实感打动观众。”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将《一号机密》的排演视作对剧种传统的血脉延续,希望将这部作品打造成新时代常演常新的保留作品。

  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创话剧《三湾,那一夜》表现建党建军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三湾改编”,生动展现毛泽东同志在风云激荡中熔铸人民军队之魂的政治远见和艰难历程。山东歌舞剧院民族歌剧《沂蒙山》依据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创作而成,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反映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精神。

  《红旗漫卷:长三角地区美术馆馆藏及推介主题美术作品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时代风采——上海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等展览,透过绘画、工艺美术等形式描绘神州大地的多彩,展现新中国70年来的艺术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锻造更厚重的作品、更深邃的思想、更能震撼灵魂的艺术创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际,举办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具有不同寻常的重要意义。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王隽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树魂立根”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是艺术节孜孜以求的目标。

  创新转化,彰显文化自信

  今年艺术节的戏曲舞台,有一场特别的“擂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著名程派青衣张火丁为沪上戏迷观众献上程派演绎的《霸王别姬》,以及首次与学生同台演出的程派传统名剧《锁麟囊》,一票难求,现场火爆非常。《霸王别姬》本是梅派经典,张火丁依照程派风格为虞姬重新设计唱腔,剑舞一段为剑加了剑穗,更加契合程派婉转、若断若续的特点。

  紧随其后,上海京剧院梅派青衣史依弘与李军、安平、奚中路、蓝天等一众名家新锐携手,带来18年前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大唐贵妃》。新版《大唐贵妃》开创性地改编了梅兰芳《太真外传》中的“翠盘舞”,展现大唐极致的丰盛华美。沉寂多年的精品之作在舞台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