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瘾】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

  • 我要分享:

  绝大多数中国人童年都听过一个叫“司马光砸缸”的故事。2019年,故事里那个砸缸的少年诞辰整整一千年了。

  历史上的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司马光真的砸过缸吗?

  在我们的记忆中,“司马光砸缸”应该是这样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儿。有个小朋友一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但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制图:张舰元

制图张舰元

  不过在与司马光同时代的文献中,司马光砸的还不是缸。

  这个故事发轫于宋代文人笔记《冷斋夜话》。当时,人们对此事的描述是司马光“击瓮”。

  “瓮”与“缸”一字之差,实际却有大不同。

  瓮是一种窄口宽腹的容器,小孩子登瓮落水后,由于瓮的口窄,难以施救,也只能“持石击瓮”。

  相较于今天流传广泛的“砸缸”,宋代流传的版本看起来更具合理性。

制图:张舰元

制图张舰元

  虽然其真实性早已不可考,但这个故事在宋代时就已传播开来。《宋史》记载,当时在京城、洛阳等地,甚至出现了不少《小儿击瓮图》记载传播此事。到明代时,类似的故事已被编入一些儿童启蒙读物中。

  到了清末,“司马光砸缸”成小学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这时,课文中的表述已从“击瓮”变成了“击缸”,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由此诞生,流传至今。

  “别人家的孩子”

  在今天看来,司马光妥妥地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不仅7岁时就因击瓮救人而成名,学习也从不让家长操心。还是7岁那年,小司马光听人家讲《春秋左传》,听过以后就已经能领会其中大义,还能复述给别人听。

  “可怕的不是他有多优秀,而是已经那么优秀了,还比你更加努力。”

  司马光很好地为今天的这句话做了注解。他不但天资聪颖,学习也异常刻苦。史载“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制图:张舰元

制图:张舰元

  为防止自己贪睡,他甚至还给自己做了一个圆木枕头。睡觉时只要木枕一滚,人就会醒来,醒来便继续读书。

  就这样,到15岁时,司马光已经对儒家经典著作“无所不通”了。

  此外,更令人羡慕的是,司马光还有着不错的家庭背景。

  按宋朝制度,官员到一定品级后,子弟、亲戚可以荫补为官,算是一种“福利”。司马光也有这样的机会。

  但明明可以靠家庭出身去做官的司马光,却偏要凭自己的本事去考试。终于,在司马光20岁那年,一举考中进士甲科第六名,从此步入仕林。

  清心寡欲与“奢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宋代虽然强敌环伺,但国内奢靡之风盛行。偏偏司马光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另类。

  从年少时,清心寡欲就成了司马光的一个标签。

  当时,皇帝会专门为那些考中进士的人办一场庆功宴。宴席之上,皇帝会赐戴宫花。

  但司马光“不喜华靡”,对戴花这事百般不情愿。一同赴宴的人好说歹说,最后搬出“君赐不可违”这句话,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一年上元节,司马光的夫人想出门赏灯。谁知司马光却反问,家里就点着灯,何必出去看?

制图:张舰元

制图:张舰元

  夫人一看没法说服他,又找了个理由:除了看灯还可以看看游人,热闹热闹。司马光脸一板,干嘛非要出去看游人,难道我是鬼吗?

  今天看来,轶闻中的这番对话让司马光看起来简直就是“钢铁直男”的类型,不过也可看出此人喜欢静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光家中的巨量藏书。文献记载,司马光家“后有赐书阁,贮三朝所赐书”。在读书、藏书上,司马光可谓是奢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