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关帝庙 三百年的漂泊与融合
巴塘弦子的传承人扎西老人。
门前的指示牌。
当年巴塘马帮用过的马鞍。
巴塘关帝庙遗址。
巴塘关帝庙内景。
□李贵平 文/图
甘孜州巴塘县,位于川西边陲金沙江中游东岸的川、滇、藏三省区结合部,国道318线纵贯县境,历来为汉藏东西交通的重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这句略带俏皮味的顺口溜,是人们对富庶巴塘的礼赞。
来到巴塘是激动人心的。地处横断山系芒康山—云岭东侧的巴塘县城,三面环山,满目苍翠,海拔2500米左右,一般没有高原反应。街头,头戴翘边牛皮毡帽、身穿宽袍大袖的楚巴(外衣)、右臂袒露的藏族汉子在街上走来走去,他们藏靴闪亮,佩刀华丽,非常拉风。
令我惊奇的是,在远离内地的甘孜巴塘县,居然藏卧着一座内地屡见不鲜的关帝庙。
一
关帝庙 巴塘首座汉式庙宇
我们在巴塘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益西拉姆的带领下,来到城东夏邛镇孔打伙村,看到了这座始建于清乾隆时期的关帝庙。
益西拉姆,是个娇俏的藏族女孩,2017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后到县文化馆工作。高原炽烈的阳光,将她秀美的脸庞照得红扑扑的,看上去格外可爱。益西拉姆自豪地说,这座关帝庙是巴塘乃至整个康巴藏区首座汉式庙宇,文献记载,大名鼎鼎的拉萨关帝庙、日喀则关帝庙都算是“步其后尘”呢。
阳光明丽,白云遮不住高远的天空,露出奢华的蓝色锦缎。远处,那种极富层次感的藏寨伴着碧绿的树木,与蓝天、白云、青山等互为衬托,写意在这大自然的山水画卷中。
这座关帝庙,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千百年来,关帝庙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明亮得刺眼的初秋阳光,放大了我们参观关帝庙的热情,脚步也加快起来。这座藏卧于康藏高原的关帝庙,早已没有了完整的建筑物,或者说就是一座老房子留下的废墟。从残留的屋檐、屋梁以及依然精致的雕花上,还可辨认出它曾经是一座气势不凡的精致庙宇。
再细看,这座关帝庙是典型的汉式房屋结构,外墙采用藏族传统的泥墙式建筑——因巴塘石头少,人们喜欢就地取材用泥巴造房子。房顶的一些木头是彩色的,大殿里堆放了很多拆下来的木头。在侧殿里,还依稀可见零星壁画的痕迹,颜色依然鲜艳,笔触依然灵动。如果外面不是街头立有“关帝庙”三字,我还以为来到了一座旧时土司人家的遗址。
巴塘关帝庙,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民族特色,造型上有汉藏“混搭”的意味。
据说,当年的关帝庙从主柱到横梁,都绘有琳琅满目的唐卡壁画,如《四大天王》《如意膝》《上乐》《吉祥天母》以及《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过五关斩六将》等绘画,每幅画都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和传说。
关帝庙遗址一扇门的两边,有一副对联:
心存大学明新内志在春秋笔削中
“大学明新”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春秋笔削”的本意是指孔子写《春秋》之事。对联大致表达出遇事通达、心性明朗、学以致用的意思。
二
雍正时 川滇陕商帮筹资修庙
巴塘的关帝庙是何时修建的呢?
雍正年间,来巴塘做生意的汉人组织成立了汉商公会,又叫财神会。由会首管理事务。汉商公会成立目的,是为了增加汉商的凝聚力,防止外力排斥。
随着在巴塘做生意的汉族商人越来越多,汉藏同胞的商贸往来愈加频繁。
在巴塘待久了,年年月月,看着远飞的大雁,远离故土的汉族商人把巴塘当做第二故乡,觉得有必要修个会馆之类,大伙有空来喝喝茶、吃吃饭,互通生意上的信息,逢年过节也有个热闹欢庆的场所。还有一个原因,汉族商人大多与巴塘本地藏族女子结婚生子,为了让子孙懂康藏文化,健康成长,也觉得有必要修个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