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浙江良渚,郁郁葱葱之间多了丝秋意。
在街道的美丽洲公园内,良渚博物院伫立在幽幽的清荷绿水之间。博物院院长周黎明说,这里藏着的是“中国五千年前文明的物化发展史”。
良渚博物院志愿者大家庭。何翼飞提供
继今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这家网红博物院在不久前的国庆黄金周迎来了游客的小高潮。在高密度的人流量下,博物院志愿者们可谓一刻也不能清闲,这其中就包括了马建芬、何翼飞母女。
“小时候,这个地方就像迷宫一样,走过常常会迷路。”97年的何翼飞是土生土长的良渚人,家离良渚博物院不到10分钟车程的她坦言,高中之前自己对于良渚博物院所知甚少,直到一次偶然的志愿者实践机会,才让她与良渚博物院结下缘分,从此开始了她4年的良渚博物院志愿者生涯。
何翼飞母女 应欣睿 摄
作为志愿者团队中年纪最小的英文讲解员,她第一次的外文服务对象是一批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团队。“当时我的下意识是拒绝,感觉自己无法胜任。”何翼飞回想到,“可是因为博物院方对我表示了很高的信任,最终我还是硬着头皮上了。”
为了能够更加详细地向剑桥大学的教授们阐释好连用中文都很难说透的良渚文化,她熬夜查了不少资料。最终,何翼飞从同事口中得知,教授们对于这个年轻讲解员表示了一致好评。
何翼飞母女工作照 应欣睿 摄
现如今,何翼飞更是把申请剑桥大学的教育学硕士作为自己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她说,“我要把博物院的学习和研究在继续延伸起来,探讨博物院在传统教育中的价值。”
受到女儿的影响,何翼飞的母亲马建今年芬在6月也正式成为了良渚博物院志愿者中的一员。“去年我参加了良渚博物院举办的志愿者年会,看到了志愿者团队中有退休了的七旬老人,也有像女儿这样的在校大学生,覆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我就想为什么自己不试一试呢。”
就是这股试一试的心态,今年3月,马建芬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备考”之旅。“为了练习讲解,妈妈对着镜子练,对着爸爸练,对着天猫精灵练……不但如此,我还得给她彻夜补习。”何翼飞说。终于,在通过层层培训、考核以及轮岗考察,马建芬成为了75个报名者中的为数不多的突围者,这让马建芬更加珍惜这样的机会。
马建芬说,作为一名机关单位工作者,在朝九晚五的工作之外,平时没有太多的休闲娱乐,但志愿者的工作,让她每个月有了新的期待。“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良渚人,却对良渚的古文明所知甚少,我觉得实在可惜,成为志愿者之后让我深入地了解到了家门口的璀璨文化,也帮助了更多人了解咱们良渚的悠久历史。”
在良渚博物院内,像马建芬、何翼飞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有七旬的退休教师,有小学五六年级的在校学生,还有特意从外地赶到良渚博物院做志愿者的外地居民。
诚如何翼飞所说,“虽然我们的力量很小,但我们希望尽全力让更多人知道良渚文化,认识到良渚文化的价值,毕竟她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我为自己是良渚人而感到骄傲,也为有机会传承它而自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