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尊
两个月前,一支来自陕西的国宝大军进了京。
300多组件文物,囊括了陕西省40余家文博收藏单位的周、秦、汉、唐历朝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到189组件,有5件是国家首批64件永久禁止出国(境)的文物。
这会儿,它们都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做客——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清华大学与陕西省文物局合作举办了“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
你在陕西玩半个月,天天逛文博馆,也不一定能一天里打卡这么多的国宝。现在,机会来了!
何尊
曾被卖了30元的国宝
打开了周朝历史的无数细节
何尊,如果你现在来到展览现场,肯定看不到它了,因为你来晚了。
10月8日,何尊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回到了自己在陕西的“家”——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走后,展厅一侧的墙上还挂着它的画像,你一样可以细细地端详它。
何尊的故事,要从1963年8月的一天说起——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有一个叫陈堆的人,因为家里的老屋不够住,他租了隔壁邻居的两间房子住,房子后面是个土崖。
一个雨后的上午,陈堆发现屋后的土崖有些坍塌,坍塌之后的土崖上,某处似乎有亮光。好奇的陈堆,就跑过去用手和小镢头刨,最后刨出个青铜器。
对于陕西一带的人来说,刨出个把青铜器也并不稀罕。陈堆没有太放在心上。
第二年,陈堆从宝鸡到固原。走之前,他把青铜器交给邻居陈湖保管。又过了一年,陈湖将这件青铜器卖到了宝鸡市玉泉废品收购站。价格:30元。
佟太是一名宝鸡市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前身)的干部。他在废品收购站第一次看到这件青铜器的时候,就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青铜器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这是佟太的第一印象。他立即向馆长吴增汇报。最终,宝鸡市博物馆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并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30元价格,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了博物馆。
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
何尊文物生涯的第二个转折点,在12年后。
1975年,这尊铜尊因为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并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
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对它进行清理后,发现这尊青铜器的底部,还有一些铭文,从来未曾被大家发现过。
因为制造它的人姓何,这尊青铜器得名何尊。而这篇铭文的内在玄机,正是何尊的珍贵之处。
这篇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也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当然,这篇铭文中的“中国”跟如今的意义远非一致,它当时的意思是指四方之中。
当考古人员细致清理这尊铜器,并在铜器底部发现这些文字时,那似乎早有预示的默契伴随着岁月尘封的锈气扑面而来。
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德”字都无心;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
这也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
《何尊》铭文还告诉我们,洛邑始建于周公摄政五年,历时七年建成。七年后是成王五年,成王在这一年下令迁都成周洛邑。
文献也曾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但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未迁洛邑。而何尊铭文开篇便有“唯王初迁宅于成周”的记载,证实成王确实迁居到洛邑。
到了1981年,岐山出土了新邑戈,2008年周公庙又出土了新邑卜甲,都是成王迁都的佐证。
何尊所言,真实不虚。
酒器
商朝人太爱喝酒了
周朝人给前朝的酒器加了个盖
何尊的展期已经结束,接班的是跟它长得很像,块头却要小一号的折尊——它俩像一对孪生兄弟,拥有商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
看商朝的文物,可以发现一个特点:酒器特别多。除了大大小小的尊,还有爵、觚(gū)、觯(zhì)、斝(jiǎ)、卣(yǒu)、壶、尊、盉(hé)。
先说一件凤纹斝。斝,是温酒器,也被用作礼器,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