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11月5日电 (记者 刘相琳)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古遗址保护与加固工程专业委员会青年论坛5日在重庆大足区开幕。在接下来4天时间里,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针对当前岩土质文物面临的难题,探讨科学有效的解决途径和方案,探索未来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意大利、英国、日本、柬埔寨等国家的专家,以及来自敦煌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南京博物院,和国内相关大学、机构的专家与学者。与会专家将围绕岩土质文物的病害特征与机理、岩土文物保护中的工程地质力学问题、岩土质文物保护中传统材料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表示,中国的岩土质文物价值重大、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区域特点明显,但存在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一方面文物病害类型多样,成熟、系列的集成技术支撑欠缺,另一方面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公众教育、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仍需加强。
资料图为意大利威尼托文化遗产集群专家考察重庆大足石刻。 钟欣 摄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黄克忠认为,国内目前日益重视对文物的日常维护,它可以延长文物保护加固的周期,成为文物预防性保护内容之一。近几年,个别文物遗产地对文物日常维护时,直接在文物本体上使用化学、机械手段,而没有进行充分评估、验证其安全性和耐久性,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如何将日常维护与保护修复区分开,需要有规范、规程来约束。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副司长张磊说,70年来中国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开创性工作,彻底改变了岩土文物保护工作局面。中国绝大部分岩土文物保存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并处于有效管理中,基本解决了“性命之忧”,并开始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
张磊称,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岩土文物保护目前仍面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风化文物本体加固的关键技术问题,较大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文物保护项目管理制度问题,文物保护项目实施效果检测与评估问题,文物保护基层力量弱化问题,以及保护理念问题等,需要各方共同沉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埋头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