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让孩子更感兴趣

  • 我要分享:

博物馆如何让孩子更感兴趣

北京天文馆滑梯

  前不久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中,从小在天文馆里培养兴趣的中学生乔英子让观众印象深刻。这也启发了不少家长趁着孩子的知识启蒙阶段,带孩子走进天文馆、科技馆等各类博物馆。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博物馆虽然很大一部分观众是孩子,但展品无论是文字介绍还是语音讲解都格外专业,不仅孩子们直呼“听不懂”,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让家长都连连挠头。

  记者走访发现,这种“听不懂”的讲解在多家博物馆不同程度存在,不少孩子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甚至将一些科技体验设施视为游乐场项目。这样的现状不得不让人感慨:高冷的博物馆,如何培养出更多乔英子?

  讲解太枯燥

  学术介绍难激发孩子求知欲望

在中国科技馆,孩子们非常好奇展品,但不太能理解具体内容。

在中国科技馆,孩子们非常好奇展品,但不太能理解具体内容。

  因为孩子对星星、月亮、太阳格外好奇,市民葛女士上周特意带孩子去了北京天文馆“探秘宇宙”。但她和孩子逛完天文馆后却一脸失望:“一些重要展品的介绍太学术,我都看不懂,也没法讲给孩子听!”她举例,天文馆展区内专门介绍了一颗1998年发射的TRACE卫星:该卫星运行在经过地球南北极上空的太阳同步极轨道上,在可见光及极紫外波段,对色球日冕过渡区及日冕进行摄像。“这一段文字里的南北极、可见光我还能解释,可是像极紫外波段、日冕过渡区这样的专业术语我都不太懂,该怎么讲给孩子听?”

  那么天文馆能否提供讲解?记者走访发现,在该馆A、B两个馆区,只有保洁人员在维护卫生,但并没有讲解员。咨询台的工作人员介绍,观众可以租用讲解机,讲解机里有成人和儿童两个版本。但不合理的是,讲解机只能在下午2点前租。“我们要结账了,所以只能在下午2点前租用设备。”工作人员表示。这就意味着,如果下午2点到天文馆参观,就不可能租到孩子能听懂的讲解设备了。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科技馆。在一层的华夏文明展厅,一位3岁的小男孩被大屏幕上绚丽的动画吸引,动画讲的是中国人发明火箭的相关内容。孩子目不转睛,妈妈在一旁把屏幕上的字念给他听:“南宋初年,中国人发明了真正靠火药燃气反作用力来发射的军用火箭……明白了吗?”念完,母亲问孩子,没想到孩子摇摇头,反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是火药燃气反作用力?”李女士一时语塞,没办法准确解释。“既然是动画,为什么不能用一些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呢?”她不解。

  科技馆咨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科技馆展区没有提供人工讲解,也没有可供租赁的讲解设备,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展区的二维码来了解更多关于展品的内容。但对孩子和家长而言,这种每个展品一个二维码的方式并不实用。“展品介绍太专业,我听完也得琢磨几分钟,再揣摩着讲给孩子听。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如果每个展品都得扫码后获得介绍内容,很容易厌倦。希望能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担当现场导览和讲解,并保持与孩子的互动交流,这样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她建议。

  科技馆变“游乐场”

  玩了半天指南针 不知哪国发明的

在自然博物馆,一位家长学习完一遍展品内容后,再讲给孩子听。

在自然博物馆,一位家长学习完一遍展品内容后,再讲给孩子听。

  “说来真是可笑,天文馆里可以让孩子深度体验的竟是一座滑梯!”上周末,市民徐先生一家逛完天文馆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记者注意到,在天文馆内一片空旷的区域摆了一座名为“星星相伴”的滑梯,吸引了不少孩子排队乘坐。但滑梯除了在里面约两米长的过道上有一些星空布置外,与游乐场里的滑梯并没有太大差别。相比枯燥的展区,这个滑梯人气“居高不下”。

  在科技馆华夏之光展区里,专门设置了指南针与航海的体验设备。只见电视屏幕前,摆了一台航海船上的舵,孩子们可以控制舵的方向,电视屏幕可以实时反馈出船前行的画面。前来参观的小学生排着队体验当舵手的感觉,系统设置了多个关卡,找对方向才能通过。但记者发现,一些孩子把它当成了玩具,只是握着舵简单左转几圈、右转几圈,便失去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