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剧作家:他如何拿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主角》中,一个秦腔艺人近半个世纪的际遇映照着广阔的社会现实,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会合为声音与命运的戏剧,尽显大时代的鸢飞鱼跃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不久前,作家陈彦凭借《主角》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颁奖典礼上,授奖词中如此评价道。

  这部获奖作品的封面上印着一个醒目的戏曲人物头像。陈彦说,他确实是想从描绘自己熟悉的戏剧舞台生活出发,通过台上“角儿”的经历,映照出现实中的人生百态。

  拿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主角》

  《主角》的创作,其实是源于陈彦自身生活经历的积累和生命体验。

作家陈彦。受访者供图

作家陈彦。受访者供图

  在陈彦的作品中,主人公一贯是小人物,《主角》也依然延续了这样的写作模式:忆秦娥是个唱秦腔的传奇人物,她曾是舞台上的主角,当年华老去时,回到了童年放羊的山村。

  在大山里跑场子演出的舅舅却告诉忆秦娥:你的舞台还大得很,大山的褶皱里到处都是等着看戏的人。这时,她好像忽然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再走上舞台时,就多了一份自觉的文化负载。

  “书中想讲的,是变革,是历史演进,是传承。”陈彦说,自己曾在文艺团体工作了近30年,《主角》写的既是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同时也融入了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写起来比较顺。”

  “我对舞台上主角的辛劳几乎司空见惯,台上是众星捧月,威风凛凛,一到后台,累得气息奄奄。那是一种生命与艺术的‘较真’。”陈彦说,看多了这些,无法不对他们满怀敬意。

  在生活中,主角与配角也依然存在。陈彦说:“小说当然首先应该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我也希望能通过一个角儿和一群人的故事,来反映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

  小镇上的文学青年

  实际上,正如陈彦所说,对作家来说,没有生活是多余的。尤其是童年、青少年时代的记忆,往往会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地烙印。

作家陈彦。受访者供图

作家陈彦。受访者供图

  陈彦的童年在陕西省镇安县的大山区里度过。那里过去叫“终南奥区”,就是终南山里神秘而又不为人知的地方。由于父亲工作调动,他小时候几乎三四年就换一个居住地。

  上学后,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住到生产队里劳动,吃大锅饭、割麦子;时不时还会看电影、看戏,路上要走几十里地,也仍然觉得满足和幸福。

  “我十七八岁的时,镇安县喜欢读书、喜欢文学的年轻人很多,好像这都成了一种时尚。”年轻的陈彦也被感染了,成为文学青年中的一员,开始认真研究起“写作”这回事。

  17岁时,他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18岁时,又写了一部话剧,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教师和学生们的故事,拿下了“陕西省学校剧评奖”二等奖。就这样,陈彦一脚跨进了文学的大门。

  作为剧作家的小说家

  比起其他一起写作的小伙伴来,陈彦的文学路走得相对顺畅一些。

  他最初因为写剧本而崭露头角,后来更创作有《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戏剧作品数十部,拿下“曹禺戏剧文学奖”等许多个奖项。

《主角》。作家出版社出版

《主角》。作家出版社出版

  有人羡慕陈彦剧本写得好。他说,自己写东西肯下功夫,“比如一个舞台剧,完成后一遍又一遍修改。据说现在有的编剧一年能写三四个戏,我是三四年写一个戏。然后花大量的时间去读书、打磨作品。”

  “如果我觉得一个题材无法调动自己内心的生活体验时,我也不会去写。”陈彦顿了顿,反问道,“驾驭不了的选题何必去接受呢?”

  相对于写剧本,陈彦创作的小说作品仅《西京故事》《装台》等三部。当《主角》参评茅盾文学奖时,他压根没敢想过获奖,“我多年来一直在戏剧这个行当里,后来才又回归写小说,文学界熟悉我的人相对少一些,况且还有那么多出色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