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小酒儿 “审美普及”开课

  • 我要分享:

  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 聊聊戏剧和人生
一顿小酒儿 “审美普及”开课

一顿小酒儿 “审美普及”开课

一顿小酒儿 “审美普及”开课

画家岳敏君

  “人生犹如老电扇,没准停来没准转。转的时候别受风,停的时候抬头看。”

  古董鉴赏家马未都和以“笑脸人”闻名于世的画家岳敏君,都是第二次来到乌镇。昨天,作为黄磊朋友圈的成员,他们以跨界嘉宾的身份出现在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与黄磊一道聊了聊戏剧的人生以及人生的戏剧。北京青年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通过北京头条等多平台对本场对话进行了全程直播。

  小酒、电扇、戏剧与人生

  生活中极为相熟让三人的对谈没有试探和寒暄,直入主题。马未都一上来便抱怨自己被黄磊的小酒搞晕,一冲动便答应他做一个关于“戏剧人生”的讲演。“戏剧人生无处不在,刚刚进来我就发现现场六个电扇有一个不转,莫名停摆了,这就是戏剧人生。”不过话音未落,停摆的电扇却突然转了起来,黄磊适时补充道:“这才是真正的戏剧性,人生随处充满了不确定性。”谈话便在现场满坑满谷的一片欢腾中开场了。

  关于美学,现场众多文艺女青年最期待的便是“马爷”马未都的观点,“人生有一种理想叫文学,它最能滋养人生,生活中的凄凉可以用文学来慰藉。”他还毫不掩饰自己对收藏家身份的“厌恶”,“总被扣上收藏家的帽子,收藏家只是个临时身份而已。”

  对新媒体运用驾轻就熟,拥有粉丝无数,但面对黄磊,马未都还是说出了自己多年来的无奈,“像黄老师这种长相,谈恋爱省事,我这种长相谈恋爱费劲。”

  较劲之真,务虚之美

  将这场对谈称作“一场马未都的美学普及公开课”并不为过,“审美有四个基本层次,了解了或许可以解释戏剧看不懂的问题。第一个层次是艳俗;升一个层次叫含蓄,代表是唐诗、宋词,基本没有直白的表达;第三个层次最为复杂,是‘矫情’,岳敏君老师的画也属于矫情的范畴;最后一个金字塔尖的层次是病态,也就是非常态,上升到哲学就好比吃辣、好比烧脑的快感。这四个层次也恰恰符合文学、美学、哲学、玄学的四层状态,不过我认为‘矫情’不是负面的,只是跟一件事较劲而已。”

  而黄磊眼中的美依然离不开乌镇,“有人跟我说,别弄那么多看不懂的戏,我说我没法对你的审美负责,我也有看不懂的,但我会感激这种不懂,正是因为不懂,才会刺激我去继续探寻美。从事艺术教育那么多年,我一直觉得艺术教育应该成为普及教育,我们办乌镇戏剧节也有这样的心愿,给大家带来一种审美的引领。”

  在画家岳敏君的眼中,乌镇戏剧节的美更为抽象,“乌镇最好的是呈现出了务虚的效果,平时我们太过务实了,人生中每一年都要有几天务虚,或者说一生都要务虚,这才是最好的人生。每天看看星空,看看人生戏剧。”

  短评

  马未都:戏剧不是城市必备 却是精神象征

  90分钟的“小镇对话”意犹未尽,马未都做客北京青年报文化视频直播栏目《后台》,聊到了美育、文创等话题。

  来乌镇两天,马未都看了两出戏,“《三姊妹》迎合了国外戏剧当下越来越长的趋势,但观众一定要有准备,作为经典,它反映的时代与我们现在有间离感,与我们的生活关联不大。而孟京辉的《太阳与太阳穴》则更易懂,虽然题材取自国外,但用了中国人能够理解的元素。”

  他称自己不是艺术家,跟老百姓看戏没区别,“观众欣赏戏剧的能力可能比我们更强,看戏和喝茶喝咖啡一样,是生活的一个癖好,能够提高生活的品质。但戏剧又是奢侈的,城市里看戏的成本比看电影高得多,媒体和信息传播如此发达,人们还会选择看戏主要是为了那种强烈的氛围,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表演形式,某种程度上说戏剧和历史可以沟通。”

  常说戏剧可以改变一座城市,但马未都却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非常弱的,“戏剧不是城市必备的,不像电影,但乌镇不同,戏剧节是一个标识,如同战争中的红旗,是精神象征,需要插在前沿阵地,更不能丢掉。”

  至于自己做博物馆的经验能否复制到乌镇,马未都表示:“现在游客的需求已经从‘我来过’到‘我能得到什么’,乌镇可以作为范本。景点与博物馆根本的不同是,一个是散点,一个是集中的,而在景点做博物馆,很难达到最佳的商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