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0月25日电 (记者 陈静)《上海年鉴(1852)》中文版25日首发。这本年鉴记载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上海开埠初期的重要信息、反映早期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初步认识。
年鉴在西方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英国人将这一西方年鉴文化带入中国上海。1851年12月,北华捷报社刊印了《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本年鉴,也是已知中国内地的第一本年鉴。
据悉,西方年鉴史由天文历书演变而来,现代意义上的年鉴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收录以有益知识和参考价值的资料为主,最具代表性的年鉴当属英国的《英国年鉴》。《上海年鉴(1852)》正是仿效了西方年鉴的这种体裁样式。
《上海年鉴(1852)》仿效了西方年鉴的这种体裁样式。 芊烨 摄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方面表示,本书作为早期西方人在中国编纂的年鉴,具有文献学价值,兼具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上海是中国最具开放性的城市,中西文化在此相汇交流、融合生长。上海方志办方面认为,不断挖掘上海城市的历史史料给今天城市管理以借鉴是很有意义的。
《上海年鉴1852》出版座谈会25日举行。据了解,《上海年鉴(1852)》(英文版)记录了上海的气象观测数据、中国通商五口岸外侨名录、洋行名录、港口章程、中国对外贸易关税税率,《中英江宁条约》《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以及有关中国人的民俗风情等,内容丰富,极具史料价值,为外侨了解上海提供了权威的指南。
当日首发的《上海年鉴(1852)》中文版由上海师范大学周育民教授翻译。该书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之一,得到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规划资助。
记者看到,在《上海年鉴(1852)》中文版中,《论在北京的耶稣会士对欧洲天文学的推介》和《略述中国人的科学——算术》是两篇有关中国科学发展史的重要文章。《关于中国内地的通信》和《南京的旅行》是两篇游记,分别介绍了由上海到苏州的路线和景点和由苏州到南京的路线和景点。
《中国的婚俗》和《元宵灯会》是两篇有关中国民情风俗的介绍。前篇记载从媒人提亲、算双方生辰八字,到下聘礼、迎娶新娘的整个男女双方缔结婚姻的过程;后篇介绍元宵灯的各种样式、灯会的起源、元宵吃糯米圆子的习俗。
该年鉴保留了上海开埠初期的许多重要信息。它所提供的《上海口岸1840—1850年气候观测均值一览表》和《气象测量记录摘要》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份连续的、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该年鉴还反映了早期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初步认识。
据悉,在《略述中国人的科学——算术》一文中,作者驳斥了一些西方人贬低中国人在算学方面的能力,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早五个世纪运用多项式方程运算,开方术也是由中国人独立发明的,并指出“如果中国人以更大自由的与西方交流,将会促进双方的取长补短,激发他们的科学研究精神”。
在“江南乡试”中,作者认为“中国已立于文明和文化国家之列”,“大批人从早年就花精力学习丰富而广泛的著作,在某些方面与欧洲人学习经典语言是相同的”。
近年来,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致力于一手抓修志编鉴著史,一手抓地方志资源的开发利用。此次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上海年鉴(1852)》的翻译整理出版,是继2016年《上海年鉴(1854)》影印出版后,又一次对历史文献的开发利用,其意义深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