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在即 莫言现身北京说了啥?

  • 我要分享: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10日电(记者 上官云)标志性的笑容,依旧幽默的话风……9日,正值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公布前夕,著名作家莫言现身北京。在一场名为“故事:历史、民间与未来”的对谈中,他分享了写作中获得的感悟,也谈到了对文学未来发展的看法。

  在莫言看来,将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不可预料,因为现在的创作群体很大,有年长一些的作家,也有年纪小的作家,而且,未来科幻会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资料图:莫言出席2016博鳌亚洲论坛多彩文明与亚洲新活力分论坛并发言。 /p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资料图:莫言出席2016博鳌亚洲论坛多彩文明与亚洲新活力分论坛并发言。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他开始创作较早,2005年,其作品《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自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莫言的作品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生死疲劳》还是《红高粱》等作品,在许多读者看来,莫言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总能把故事情节写得丝丝入扣。

资料图:当地时间12月10日,2012年诺贝尔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图为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手捧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2年12月10日,诺贝尔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图为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手捧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

  的确,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说《讲故事的人》里曾说:“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

  对每个人、特别是作家来说,童年则往往是故事的起点。莫言的故事曾经从《透明的红萝卜》里的黑孩讲起,从《四十一炮》里的“炮孩子”讲起,从少年时听村里老人讲的“聊斋”故事讲起,最终构建起属于莫言也属于世界的宏大而瑰丽多彩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对于“讲故事”,回想当年在瑞典文学院的演讲,莫言说,小说家也好,诗人、演员也好,包括我们的教师,实际上大家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在讲故事。而对一个作家来说,了解他最好的方式就是读他的书。

《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精装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莫言作品典藏大系》(1981-2019)精装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在很多时候,作品中所表达的感情也能令许多人感同身受,得到共鸣。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读过莫言的许多作品,他提到,能感到其中莫言的家乡高密“无处不在”。有一次自己获得莫言的邀请,终于来到高密,一下子理解了莫言的作品和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房子并不大,里头非常简朴,我想到他和他的夫人、女儿生活在这里,一下子就有了把这个地方跟作品强烈联系起来的感觉,我的眼睛是湿润的。”勒·克莱齐奥说。

  莫言则认为,实际上,作家所谓的“故乡”,是开放的概念。作家刚开始写作,个人经历、家庭故事这样的资源很快会用完,只好向外部索取,通过旅游、别人的讲述,进一步开阔眼界,激活原有的一些故事资源。

资料图:莫言接受记者采访。/p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资料图:莫言接受记者采访。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从另一个角度说,一个个民间的小故事汇聚起来,同样也能从一个角度反映历史的进程。莫言认为,历史有大历史和小历史之分,作家写的历史肯定从个性出发,从个人、家庭、局部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