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为时代击节而歌

  • 我要分享:

  陶诚:为时代击节而歌

  【走近文艺家】

  作为一名国家级文艺院团团长,他谈吐之间,流露出艺术家的高雅、教育工作者的从容和管理者的坚定。他带领下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坚持“红色记忆的革命题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两条创作主线,以新时代的格局和情怀讲好中国故事,短短几年间创作剧目20多部,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

  常有人说,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不像搞艺术的,他思维缜密、理性严谨、逻辑性强,少些文艺范儿。但爱因斯坦说,这个世界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也可以由音符组成。音乐和数学是相通的。这就不难理解,经过长时间音乐专业浸润的陶诚,会有这样的独特气质了。

 

  8月上旬,记者在位于北京南三环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办公楼里,于会议间隙采访了陶诚。他温文尔雅,声音铿锵,谈吐之间,流露出艺术家的高雅、教育工作者的从容和管理者的坚定。

  从安徽到广州再到北京,从一名音乐教师、主管文化艺术的领导到掌管国家级剧院的院长,陶诚的身份几度转换,成为一位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的专家型管理干部。一路走来,他始终循着音乐的道路,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

  1980年秋天,陶诚走进大学校园,开启了长达20多年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之路。彼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一切都是欣欣向荣的模样。

  陶诚的专业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乐器之王”钢琴。少年时代,做音乐教师的父亲看到有艺术特长的知青“上山下乡”会有特殊待遇,便让他从小就学习手风琴。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有艺术才能的孩子可以通过艺术高考上大学,于是父亲又让他转去学习钢琴,因为这在大学里是一门“正专业”。年少的陶诚很努力也很争气,16岁即以安徽省钢琴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又以专业第一的成绩留校当了老师。

  20世纪90年代的广州,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孔雀东南飞”。陶诚离皖入粤,选择了华南师大音乐系。当时华南师大音乐系刚起步,由我国著名作曲家、共青团团歌的曲作者雷雨声担任系主任。在老一辈艺术家雷雨声心里,音乐教育事业的兴旺是他的夙愿。这个心愿,在他的继任者陶诚那得到进一步发展。

  1994年开始,陶诚从音乐系主任助理一直做到了系主任。那几年,用陶诚自己的话说,就是“一门心思扑在教学上”。从教学教研到音乐系管理,从教材编写到发起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全能比赛,在他和音乐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华南师大音乐系发展迅速,成为广东省音乐教育的重要引擎。

  忆起这些日子,陶诚眼里放光。谈到兴起时,他会不自觉地舞动双手打起拍子,哼唱巴赫的钢琴小步舞曲,兴致勃勃地讲起复调思维。德国作曲家巴赫被称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是陶诚最喜爱也是对他影响最深的音乐家。“巴赫的音乐是经典中的经典、基础中的基础”,陶诚告诉记者,巴赫建立起十二平均律的音乐体系,他的复调音乐作品充满音乐内部结构的平衡与美感。

  所谓复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声部线条有机结合。弹奏复调作品非常训练人的多声部思维能力。陶诚擅长复调作品的弹奏,长久的复调思维训练,为他日后做好管理工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2014年5月,陶诚担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那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在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引下,接手中国歌剧舞剧院的陶诚,紧紧扭住“打造精品”这根主线,开启了剧院的改革之路。国家艺术院团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以复制。陶诚将自己几十年的专业积累和管理经验全部调动起来,带领剧院确定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思路,加强艺术创作生产、开拓海内外演出市场,就像十指弹钢琴一样,既奏响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主旋律,又弹好了以精品奉献人民的协奏曲。

  “每一部优秀舞台作品的产生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每推出一部新作品,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各方面的考量,要‘曲高’但不能‘和寡’,高度、深度、生命力必须兼备”,这是陶诚时常挂嘴边的话。在他看来,院长要抓好创作生产的机制性问题,如投资的多元化、管理的标准化、运作的市场化等,从机制上、源头上解决如何服务大众、服务人民的问题。至于剧本、音乐、舞美等创作方面的技术性问题要交给更加专业的团队去做,充分尊重和相信他们的专业水准,但是作品的顶层设计必须亲自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