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器“回家”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黄孝光
发于2019.9.30总第918期《中国新闻周刊》
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
9月17日,“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现场,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备受关注。 摄影/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黄孝光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游子”聚会。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和民主德国返还的《永乐大典》与义和团旗帜、新世纪初期回归的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石刻与龙门石窟佛像,到近年来追索成功的皿方罍、邓峪石塔与青铜虎鎣……展览讲述了25个文物漂泊与归乡的故事。
其中,于今年8月从日本追索回国的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压轴出场,为公众献上回归后的首秀。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是中国近年来在国际文物市场成功制止非法文物交易、实施跨国追索价值最高的一批文物。这批文物的回归,为国际流失文物追索贡献了新的实践案例,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伪“民国旧藏”
鼎、簋、壶、甗、霝、盨,一共六类八件,每件均铸有子孙颂扬先祖之德、以求庇佑万代的铭文。
这是一组铸于西周晚期的青铜器,器主为曾国高级贵族“伯克父其娄”。今年2月底,日本东京中央拍卖公司在一则拍卖讯息中透露,该组青铜器的铭文总计330字,“对书法艺术及青铜学术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铭文数量的多寡,暗示器主身份地位的高低,进而决定了器物的价值水准。东京中央拍卖公司提供的参考估值为480万元至720万元人民币,国内媒体此前报道则称,该组文物价值达数亿元。
对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青铜器研究专家张昌平来说,曾伯克父青铜组器更重要的是学术价值。“过去并无文献明确记载什么是曾国,但我们通过考古所获取的对曾国历史的了解,不逊色于楚国乃至秦国等一些大的国家。”张昌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包括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在内的“历史碎片”的出现,有助于拼凑出曾国的历史脉络。
今年年初,张昌平第一时间看到了东京中央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录。他和其他文物专家发现该组青铜器通体蓝锈,与近年湖北随州文峰塔、枣阳郭家庙和京山苏家垄出土的曾国青铜器锈色相同,于是推测其为非法走私出境。
然而,东京中央拍卖公司提供的是一个“民国旧藏”的身世版本:“经专家繁复考证,乃柯莘农挚友,近代名人萧振瀛因时局动荡,为躲避战火,代友转藏至西安柯莘农处。”为佐证“转藏”的真实性,该公司附上了二人的书信往来。
对此,一位国内学者查验比对了民国报刊上的萧振瀛书法,发现其与前述信件落款中的“瀛”字写法迥异,且信纸也并非出自民国时期。
“这是一封伪造的民国信,我们能够证明该组青铜器于2014年在上海出现过。”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经研究确认,曾伯克父青铜组器并非民国旧藏,而是湖北随州地区春秋早期曾国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文物,出土时间为近20年。
3月6日,国家文物局进一步核查发现,全国21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均未办理该批青铜组器的出境手续,其为2014年之后被非法出口至日本。
根据东京中央拍卖公司计划,此套青铜器将于3月12日晚在东京圆顶饭店拍卖。时间紧急,虽然被盗掘、走私的涉案证据尚待侦查,但非法出口的证据已较为确凿,国家文物局决定立即启动追索工作。
3月7日,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联合商定,通过外交努力和刑事侦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追索。第二天,上海市公安机关即查明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的委托拍卖人和实际持有人周某有重大犯罪嫌疑,正式立案侦查。
另一方面,国家文物局向日本驻华使馆通报流失文物信息,并提供了相关证据,要求日方“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开展相关工作,协助中方妥善解决该批青铜组器的返还问题”。
赴日鉴定真伪